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上册) !
第一节行赏未必全论功
且说一场叛国的阴谋终于被粉碎,王翦和桓齮率大军入城,开始收拾残局。成蟜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自然让王翦和桓齮二人的胜利成色大减。在嬴政的授意下,找来一个身材和成蟜相仿的人,捣碎面目,让人无法辨认,再着以王子冠服,冒充成蟜,悬于城头示众。另外两个主谋浮丘伯、樊于期皆安然逃脱,保住了性命。而那些没能逃脱的士兵和官吏们,就只能怨自己命苦了。王翦和桓齮的大军所到之处,一个活口不留,死者数以万计。至于屯留、蒲惣二城中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则被强行迁移到千里之外的临洮,扶老携幼,背井离乡,二城为之一空,数年不复见炊烟。
前方的战场尚未打扫完毕,在秦国的都城咸阳,却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争权夺利的战场。成蟜之死是一大契机,正好可以借此来一场权力再分配。凡在成蟜事变中立有功劳的的小朋友们,大家排排坐,分果果。
最大最红的苹果,自然是给了嫪毐小朋友。因为刘媪的出现,让太后赵姬和嬴政的关系和好如初,太后的权势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嫪毐再对太后那么枕边风一吹,金苹果不给他又能给谁?于是,嫪毐进封为长信侯,山阳被划为特区,成为嫪毐的居地,河西太原郡则改为毐国,也归嫪毐所有。一时之间,朝政之事,无论小大皆决于嫪毐。
其它分到果果的,则为宗室中的昌平君和昌文君,二人皆拜为相国,在名义上已经和吕不韦平起平坐了。王翦、桓齮、蒙武等军中将领,也各有封赏不等。
然而,李斯的官职却依然原地踏步。他的功劳小吗?不小。他的功劳大吗?很大。以他所立功劳来看,他完全应该官升一级才对。但是事实却是,他依然还是客卿李斯。对此,李斯自然是有想法的。但他也知道,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作到按劳分配。李斯虽然也立下大功,却并不能得到相应的奖赏,看起来好像是因为生不逢时的缘故。然而,李斯心里却明白得很,不是因为他生不逢时,而是嬴政自有他的苦衷。他不是不想赏李斯,而是没法赏。
比客卿再高一级别的位子,那就只能是三公了。可李斯才三十八岁,如此年轻便位列三公,嬴政好意思给,他也未必好意思坐啊。况且,再仔细分析一下,在三公之中,相国已经有了三个,本来就已经大大超出了编制,不可能再加塞。御史大夫的位子也由隗状占着;国尉倒是已空缺多年,偏偏他李斯并没有显赫的军功,在军队中也缺乏足以服众的资历和威望,因此,国尉的位子他是更加别想了。
对李斯来说,作不成三公,退而求其次,弄个九卿当当也好的啊。客卿前面这个“客”字,有些类似今日代市长、代省长前面的“代”字。从客卿到九卿,说起来是平调,但毕竟也可以算得上升了半级。可是,九卿的位子上也都有人了,人家又没犯什么错误,总不能把人家抹下来吧。因此,李斯升官暂时是没戏了。当然,嬴政也少不了对李斯进行物质奖励,但光光是物质,显然并不足以安慰李斯。
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李斯是识时务的人,他的最佳策略就是继续忍耐,等待时机。他对自己的前途依然充满信心,他已经向嬴政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实力,在未来的帝国政府当中,他握有优厚的股票期权,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兑现而已。
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意时,只要想想,非洲还有许多人在饿肚子,中东还有许多人在挨枪子,心里或许也多少会觉出些自己的幸运。但是很显然,以李斯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背景,这样的法子对他是全无作用的。饶是如此,当李斯一想到吕不韦的遭遇,心里也还是不禁平衡了许多。
第二节低谷中的吕不韦
宇宙遵循着能量守衡定律,官场也一样遵循着权力守衡定律。河水在流,黑鸟肯定在飞。有人的权力增加了,就必然有人的权力被削减。因此,嫪毐等人的权力大增,就意味着吕不韦的权力大减。昌平君、昌文君同时被任命为相国,更是对吕不韦传统地盘的赤裸裸侵略。然而,尽管吕不韦的权力惨遭抢劫,他却不能反抗。这场抢劫,正大光明,合情合理。原因有二:一是对他原罪的救赎。嬴政剥夺他的权力,便是为了昭告天下,吕不韦并不是他嬴政的生父,因为按照常理,骨肉至亲,儿子是不会为难老子的。吕不韦为了避嫌,自然也不能对此公然表示抗议。二是因为樊于期。樊于期出任中尉,乃是由于吕不韦的举荐。秦国的连坐之法向来严酷,樊于期谋反,吕不韦作为举荐人,没有被灭三族,而只是牺牲了部分权力,也属于格外的法外开恩,他应该暗自庆幸才是。
吕不韦可以容忍一时的失意,可他下面的人却炸开了锅。他门下的舍人、家童,都指着他吃饭养家,投奔他的朝廷官吏,也都靠着他升官发财。吕不韦作为一个庞大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的失败,便会危及到整个利益集团。一时间,下面的人群情激愤,纷纷跳出,要求朝廷给个说法。面对这些“小忠,大忠之贼也”的手下,吕不韦也只能压着火气,好言安抚: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
经过人事和权力调整,吕不韦和嫪毐之间的多年均势终于被打破,吕不韦开始落了下风。吕不韦心里清楚,他输就输在没有得到太后赵姬的支持。曾经,赵姬是那么爱他,为了支持他,她可以将她的肉体出让给异人。如今,赵姬把这份爱完全转移倾注到了嫪毐身上,连渣也不给吕不韦剩下。
赵姬早已变心,心变则爱憎变。当年,弥子瑕宠幸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刖。弥子瑕的母亲生病,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前往探母。卫君闻而贤之,曰:“教哉!为母之故,亡其刖罪。”异日,弥子瑕与卫君游于果围,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后来,弥子瑕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同样的行为,前后评价完全相反,令人齿冷。无它,变心之故也。哈姆雷特嫌恶冢中枯骨郁利克,其理同也。后世电影大话西游中有对白如下:从前和人家一起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如今新人胜旧人,叫人家牛夫人了。语虽直白不文,其悲哀一也,非饱经爱恨沧桑者,不能道此。
爱情和权力一样,失去的时间越久,复辟的可能性越低。对于再赢回赵姬的人乃至她的心,吕不韦已经不抱任何希望。而对嫪毐这个吃软饭的,吕不韦则是越来越嫉恨和唾弃。他冷眼看着嫪毐嚣张跋扈,心里恶狠狠地咒道:贱人嫪毐,叫你吹骚脬,总有一天吹爆你个狗日的。
在这段人生中最为低潮难捱的日子里,总算还是出了桩喜事,值得大大庆贺,吕不韦的心情也因之大有好转。这桩喜事就是:吕氏春秋终于编纂完成。
成书之后的吕氏春秋,分为八览(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离俗、时君)、六论(开春、慎行、贵直、不苟、以顺、士容)、十二纪(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共二十六卷,合二十余万字。可谓煌煌巨著,亘古少有。
第三节适时而至的吕氏春秋
不早也不晚,吕氏春秋偏偏在这个敏感的时刻杀青面世,对吕不韦来说,是否存在有赶稿冲喜乃至示威的嫌疑,今日已不得而知。然而,从嬴政二年开始立项算起,吕氏春秋已整整编了七年,工程浩大,万众瞩目。今日终于书成,自然称得上是秦国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而吕不韦作为该书的主编和赞助人,自然免不了要借机大肆宣扬一番,为自己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
于是,吕不韦召开了盛况空前的新书发布会,大摆宴席,广邀百官。吕不韦此举,固然有人多势众、共襄盛事之用意,却也另存有一个目的:他要借机来探探朝中的水深,把把百官的心脉,他倒要看看清楚,在嫪毐正当红得宠之际,究竟还有多少朝廷官员愿意踏进他相国府的大门。
吕不韦毕竟当权多年,根深叶茂,威望赫赫,有份收到请柬的官吏,无不赏光出席。本来就站在吕不韦这一边的官吏,自不消多说。而那些两头观望的骑墙派官吏,也不敢不来,毕竟吕不韦还远没落到墙倒众人推的田地,自己也犯不着提前开始站队表态。获得邀请的也颇有些是嫪毐的党羽,他们慑于嫪毐的权势,本并不愿到场,但一来吕不韦和嫪毐并没有公然决裂,从面子上来看,大家还都是其乐融融的一朝之臣;二来他们参加的是一场文化盛宴,只有风雅,不关政治,有了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倒也不再顾忌。自然,遍插茱萸少一人,惟独嫪毐不曾出席,吕不韦也恰好忘了给他发请柬。
今日的聚会不比正式的朝会,气氛要轻松活泼许多,大家也都暂时卸去了官僚的面目,换上一副类人的面孔。而也正是这样的聚会,最能看出,每个官员平时的人缘、威望、交游以及在同僚中的地位,谁和谁关系好,谁和谁又是一派,谁和谁互相不搭理,谁和谁又明仇暗怨,往大殿里那么一摆,便都显露无遗。
李斯当官的工龄已有五年了,不能算长,但官却已经做到客卿,其能力也是有目共睹,嫪毐和吕不韦虽然是死敌,但李斯却能左右逢源,和他们的关系都保持得不错,而且更重要的是,李斯和嬴政走得很近。以李斯的年纪和他与上层的关系,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那些官吏们的眼睛却又比群众的眼睛还要雪亮上百倍,李斯身上的这些情况,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自然对李斯不敢怠慢,见面都是极尽热情,乃至不惜肉麻。
酒过三巡,步入正题,开始在席间传阅吕氏春秋。我们不妨想象,二十余万字,全部书写在竹片之上,所有的竹片加起来,得有数千斤重,要好几间屋子才能装下,那是怎样的规模和壮观。也正因为此,在席间传阅的,只能是全书的一小部分。百官们管窥锥指,难尽全貌,自然也不便置评,于是纷纷给吕不韦道贺,以为万世之盛举。
李斯捧着冰凉的竹简,有些墨迹犹自未干,他心中也大为激动。编撰吕氏春秋虽出自他的提议,但他没想到的是,吕不韦居然真的办成了。他知道,为了编撰吕氏春秋,吕不韦是下足了血本,三千舍人,七年光阴,花费数万金,然而从始至终,吕不韦没皱过一下眉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热情丝毫不减。关于这一点,李斯也是不得不佩服并油然起敬的。
吕不韦素来重视李斯的意见,今天尤其。今日的来宾,官比李斯大的有,水平比李斯高的却没有。要评价吕氏春秋,李斯无疑是值得信赖的权威。
于是吕不韦问李斯道:“诸公抬爱,皆贺老夫,老夫愧不敢当。客卿素有大才,愿闻客卿高见。”
李斯朗声道:“李斯独不贺相国。”
吕不韦呀了一声,笑容也有些僵硬起来,又问道:“以客卿之见,当是如何?”
第四节弦外之意
吕不韦的问话暗藏不满,众人也都眼神异样地望着李斯:在相国大喜的日子,难道李斯会不知好歹,偏要口出狂言,谋杀风景不成?
李斯不急不慢地道:“李斯不贺相国。吕氏春秋历时七载,一朝告竣,此非相国之喜——实为我大秦之喜也。大秦得此书,足堪传诸久远,子孙受益,胜于连拔百十名城。相国成此书,功在社稷,纵有灭国之功,不能过此。李斯贺我大秦,再贺后世学子。今世百家争鸣,互不相让,孔墨老庄,莫衷一是。求知学子,仓仓皇皇,难为取舍,不知去从。相国之书,采百家之长,弃百家之弊,融为一炉,定在一书,开卷则知天地万物,闭卷已晓古今变化,此实后世学子之大幸大福也。李斯不敢贺相国,反窃为相国所费巨万之钱财悲也。”
李斯言出,座中诸公的情绪这才转危为安,再听得最后一句,也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并暗赞李斯的拍马功夫实在高明。
吕不韦已是长远没享用过李斯的马屁了,久别重逢,还是那么的受用。况且,李斯也很识相地没有提到编写吕氏春秋其实是他的主意。吕不韦捋须大笑,道:“钱财乃身外之物,本相何惜之有。”于是举杯,与众人共饮。
欢乐的场景,反而倍添哀愁。在一片笑容之海中,吕不韦忽起悲兴,叹道:“天地无终极,人命如朝霜。千年之后,吕氏春秋尚在,你我却已皆归于黄土,与草木同朽了。”在说到这些的时候,吕不韦的目中竟仿佛泛着泪光。满座宾客也不禁唏嘘感伤。
吕不韦平静了一下心情,又慷慨言道:“东方六国,兵强不如我秦,法治不如我秦,民富不如我秦,而素以文化轻视我秦,讥笑我秦为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本相自执政以来,无日不深引为恨。今吕氏春秋编成,驰传诸侯,广布天下,看东方六国还有何话说。”字字掷地有声,百官齐齐喝彩。
吕不韦又召士人出来答谢。这些士人才是吕氏春秋的真正作者,对此吕不韦也坦然承认。从他们的仪态来看,应该是经过事先挑选。但见士人们均精神饱满,神态倨傲,浑不以满殿的高官贵爵为意。那时节的士人,有着直挺的脊梁,血性的张狂。按他们自己在吕氏春秋里所记载下来的,他们是这样的一群士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则不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肯为人臣。”
数百士人鱼贯出入,不能算是阅兵式,倒能称得上是阅士式。百官看着这些整齐强悍的士人们,也猜得出吕不韦的弦外之意:即便某天我吕不韦完全失势了,只要有手下这批死士,任谁也休想将我轻视。和我作对?再好好考虑考虑吧。
李斯沉默地喝着酒,偶尔好奇地扫吕不韦两眼。看来,是时候该重新认识这个老迈的家伙。
第五节权力俱乐部
李斯已经不再有着青年时代的愤怒了。那时,他刚来到咸阳,一无所有,没有身份和地位,没有财富和房产。而他所要去往的咸阳官场,却又是一家全封闭的贵族俱乐部,吕不韦就是这家俱乐部的主人。这家俱乐部,只对会员开放,根本就不带外人玩。李斯只能徘徊在俱乐部之外,对于里面的风光,他既妒忌又羡慕,并希望自己也能有进入的一天。这个时候,他和吕不韦的关系是彻底对立的,吕不韦就是他的仇人。
歌德说过一句浪漫凄美的话:我爱你,与你无关。李斯想对吕不韦说的却是这样一句话:我恨你,与我无关。谁叫你们这些俱乐部里的人只顾自己快活,从来不往外看,也从来不曾发现门外我的存在,我,本比你们所有人都更有资格更有能力享受俱乐部里的一切。李斯要惊醒俱乐部里的人,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为他将门打开。他有两个方法,一是一把火把屋子给烧了,就像后来陈胜吴广干的那样;二是站在门外大声呐喊,乃至咒骂,疯狂捶门,只求有人能够听到。李斯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法,他也只能如此选择。
彼时的李斯,有着太多压抑的愤怒,因此很难对吕不韦作客观的评价。在彼时李斯的眼中,吕不韦始终只是一个商人,目光短浅、惟利是图。对商人的看法,他和他师兄韩非完全相同:所谓商人,乃是五蠹之一,是人类的渣滓,社会的蛀虫。诚然,商人作为一个比妓女还要古老的职业,在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受到鄙视和厌弃的,至有无商不奸之说。贩子,无耻之徒也。可见,古时候的商人,地位远远不如今天来得高。比较而言,商人的地位,过去被踩得太低,今天却又被抬得太高。今日流行的价值观,便是商人的价值观。所谓成功,便是金钱的成功,从大里来说,看你手中里有多少钞票,从小里来讲,看你掏出什么牌子的烟。而那些成功人士,也早抛弃了富翁富婆这样土气的头衔,换上了社会精英、财富英雄的新装。我于经济学不甚了然,而那些经济学家们似乎也没有打算让我了然。但很明显的是,当制造者得到的利润远远少于贩卖者得到的利润,当消费者不得不接受某些价格远远高于价值的产品,当劳动和收获在不同的人身上呈现出巨大的反差,这其中一定存有问题。由前可见,仇富心理,古已有之,非今日始。仇富者纯粹是红眼病吗?韩非是红眼病吗?未必尽然。
反观在古代倍受追捧的读书职业,近来萧条了许多。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近日,读书这份曾经很有前途的职业也开始有向下品靠拢的趋势。和商人不同的是,读书人的地位过去被抬得太高,今天却又被踩得太低。所谓的社会分工,三教九流,原来也有风水轮流转的时候。
话说回来,如今李斯已跻身俱乐部之内,而且成为vip会员,他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吕不韦的所作所为,而且同朝为官,吕不韦的许多心路历程,他也能够感同身受。现在的李斯,可以相对冷静和公允地对吕不韦进行评价。
第六节吕不韦的仕途回顾
吕不韦的仕途经历,只能用梦幻两字来形容。他并没有在基层历练过,也不曾在权力之梯上经过艰辛的爬行,他第一份官职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仕途之顺利,可谓空前绝后。小时候看西游记,常常疑惑,孙悟空为什么非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这才修成正果呢?他完全可以驮着唐僧,一个筋斗云翻到西天,取走真经的呀,那多快捷多省事啊。后来渐渐明白,小时候的我太过功利,其实最重要的也许不是结果的满意,而是过程的快意。人生就像请客吃饭,非求一饱,而是在于盘中滋味,席间风情。吕不韦作为一个职业官僚,从一开始,他就已经取到了真经,从此再无奋斗目标,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吕不韦之所以能一步登天,荣居相国,靠的是他对嬴政父子的拥立之功。然而,相国乃是朝野之所望,百官之楷模,光躺在旧日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显然不行。从庄襄王元年,到现在的嬴政八年,算起来,吕不韦在相国的位子上已经待了十又一年。吕不韦的仕途已经即将到达终点,是时候该检讨总结自己执政多年来的业绩,给自己也给历史一个交代了。
这十一年来,吕不韦到底干了哪些值得书写的事情呢?领导者的第一原则:所有的错误,都是你的错误。由是言之,所有的功劳,自然也离不开领导者的英明领导。在吕不韦的任内,有以下几件值得书写的大事,应该均可记在吕不韦名下。
一是灭亡东周,发生在吕不韦上任的第一年,为吕不韦亲手操作。当时的东周已是风雨飘摇、弱小不堪,全部领土加起来也只不过七个县城(河南、洛阳、穀城、平阴、偃师、巩、缑氏)而已。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具备绝对实力,可以轻易灭之。因此,灭亡东周并不能显出吕不韦的本事,实际意义也不大,然而其象征意义却非常巨大:它宣告了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的周朝从此不复存在,世间再无天子。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之后,战争便只是战争,再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此后,秦国攻打六国,也不用再担心跳出个所谓的天下共主,对秦国的暴力表示强烈的抗议和谴责。
二是开疆拓土,大有斩获,先后为秦国增加了三川郡、太原郡、东郡。
三是击溃五国联军,事在嬴政六年。从此,六国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再也无心西向伐秦。合纵连横,曾为多少能人异士提供了绚烂舞台,演绎出他们人生中最华丽的乐章,也从此彻底地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四是决策修建郑国渠。当时郑国渠尚在建设之中,只见投入不见产出,是利是弊还难以定论。
除却以上四条,现在吕不韦又在自己的相国履历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吕氏春秋。可以说,能否千古流芳,吕不韦很大程度上就指着这本书了。
吕氏春秋虽然由吕不韦以相国之身份出面主编,却并不像后世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那样,有着明显的官修痕迹。吕氏春秋深具民间色彩,里面充斥着那些编书者——不得志的士人的牢骚和郁闷,不歌功颂德,不隐讳曲折,新鲜活泼,非常原生态。而在每章每节的末尾,也并不来个臣不韦曰:如何如何,赠格楞格。
第七节李斯眼中的吕不韦
吕氏春秋的编撰完成,让李斯对吕不韦刮目相看。原来,吕不韦虽然是商人出身,心中也并非总是计较着利益得失的。他是真心想编一部旷古未有的大书。姑且不论书的质量如何,至少其起点高远,衷心赤诚。
单就成本和产出来看,吕氏春秋投入巨万,发行量却不会超过十册,而且这十册也不可能投入市场销售,只能免费赠送,核算下来,是彻头彻尾的亏本买卖。然而,这笔买卖吕不韦还是做了,而且做得心甘情愿。就算像吕不韦这样精明的商人,也懂得不是什么行业都可以产业化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应该有比经济利润更严肃更高尚的目的。退一万步来说,在商言商,吕不韦以巨万的投资亏损,却买来了千秋万世之名,还能有比这高明的生意经吗?
作为一个非凡的政治家,其社会责任感和时空远见,决非建立在金钱的衡量之上。在李斯看来,吕不韦的所谓四大功绩,无足可道。只有吕氏春秋,才体现出了吕不韦的个人特色,以百世之利先一时之务,也是他异于乃至高于秦国历任相国的地方。夫为官者,往往着力于当下之政绩,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求多求快,不顾其余。如果没有头痛脚痛,那就先创造出个头痛脚痛来,总之,一定要作出些人人都能用肉眼看见的政绩来。
曾读苏轼先生所撰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谪守潮州,治理潮州不到一年,便被调离他任。然而,就这短短不到一年的任期,却使得潮州人对韩愈感恩戴德“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韩愈为官的魔力何在?他到底干出了些什么惊天动地的政绩来?说起来其实却简单得很“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读着吕氏春秋,李斯不禁忽然想念韩非起来,不知道韩非的书作得如何了,他在韩国过得可还如意否?韩非,你我正当壮年,这世界必将属于你我。吕不韦已经老了,吕氏春秋将是他政治生涯中的最后一件大事。这个世界,永远都不缺大事发生,接下来,还有更大的事业,比吕氏春秋还要伟大千万倍的事业,那就是歼灭六国,统一天下,但这样的伟大事业,不会再轮到吕不韦的头上了,而是注定要完成在嬴政和我的手里。
一个人不能选择他的出生,也无法选择他所处的时代。数算五千年长河,留下的史书典籍,对后人来说,已是多得用一生都无法通览一遍。尽管如此,在中国的土地上,历朝历代都有着无数鲜活的生命和感情,一样的五谷杂粮,一样的男欢女爱,一样的悲喜情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却不曾在史书上占得只言片语,史官们也不曾慷慨地为他们记上哪怕随便一笔。人和人是多么的不同,既有“宁为盛世狗,不作乱世人”的无奈,也有“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激烈。对李斯而言,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所恐惧的,便是活在一个注定平庸而无名的时代。感谢上天,让他生得不算太早,也不算太晚,刚刚好赶上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将吕氏春秋向朝廷百官炫耀过一番之后,吕不韦又来向天下炫耀。他将吕氏春秋布于咸阳市门,上悬千金,无论诸侯游士宾客,凡能增损一字者,当场以千金作为奖励。很难讲,仕途失意的吕不韦,是否有借此抒发内心的愤怒失落和挑衅嫪毐及太后一党的嫌疑。
当年,商鞅变法,为了树立权威,取信于民,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宣称能将木头搬到北门者,奖励十金。老百姓都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没人敢动。于是提高赏格到五十金,终于有胆大者,将木头搬到北门。商鞅当场兑现了五十金的奖励,以明不欺。
吕不韦一向出手阔气,千金的赏格,比商鞅当年大方了数十倍。可赏越重,反而越是无人敢出手。过了一个月,还是无人响应,吕不韦这才得意地将吕氏春秋收回。还好,达利没有生在那个时代,像他那样的疯子,打着艺术的幌子,举火将吕氏春秋烧个干净,说这样改动才算最好,于是,一字千金,二十万字就是二万万金,秦国多少年的gdp,恐怕都得全给搭进去。
第八节嫪毐的烦恼
尽管吕不韦对吕氏春秋又是造势,又是炒作,功夫下足,但当他将书进呈给嬴政之时,却依然受到嬴政的冷遇。吕不韦原以为可以凭借吕氏春秋,打一场漂亮的仕途翻身仗。只要能够将吕氏春秋定为国策国纲,奉为秦国的治国理论和思想,那他吕不韦就成了秦国的教皇,即便从此不作相国,谁又敢动他分毫?
然而,嬴政对吕氏春秋却并不感冒。嬴政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成为秦国名副其实、惟我独尊的王,而不是从吕氏春秋中学习怎样治理国家。换而言之,嬴政想要知道的是该如何对付吕不韦这样的权臣,而在吕氏春秋里,是不可能找到这样的答案的,吕不韦也不会那么傻,在吕氏春秋里为自己自掘坟墓。
虽然嬴政对吕氏春秋表示冷淡,但以吕不韦的权力,他也完全可以采取迂回战略,先在政府和军队中推行吕氏春秋,造成即成事实,一旦吕氏学说在下面得到普遍尊崇,也不怕嬴政不追加承认。然而,吕氏春秋在下面的推广也是阻力重重,很快便无疾而终。这其中,嫪毐的阻挠自然功不可没,嫪毐自己虽编不出吕氏春秋,但作梗搅黄的能力还是有的。嫪毐也知道,一旦让吕氏春秋推广开来,吕不韦成了秦国思想界和理论界权威,成了布道者和解释者,对他现有权位的伤害将是巨大和无法愈合的。
虽说嫪毐在和吕不韦的明争暗斗中让吕不韦再度受挫,但是他却并没有太多的成就感,他的心思已经不在吕不韦身上,在他看来,吕不韦已经不再是他最可怕的敌人。他最可怕的敌人,已经变成了那个日渐威严和冷酷的秦王嬴政。
外人只看见嫪毐那易享的福,又有几人读到嫪毐那难念的经?依照惯例,明年,也就是嬴政九年,嬴政年满二十二岁,将举行冠礼,可以正式佩剑。而这也就意味着,嬴政将正式亲政,掌握秦国的最高权力,任谁也不能阻挡。眼下,朝廷大小事宜都还是由他嫪毐来决断,风光无限,但这样的好日子已经持续不了太久。嬴政亲政之后,他手中的这些权力不可避免地要被收回。他可以顺从地交出权力,仗着太后赵姬的庇护,他或许可以暂时苟全富贵,但依靠赵姬终究不是长远之计。赵姬能保得了他一时,保不了他一世。太后年纪比他大将近二十岁,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先他而死。太后一死,他又能依靠谁去呢?况且,他和赵姬已经生了两个儿子,一个五岁,一个四岁,他们继承了父母的美貌,都生得聪明俊俏,招人疼爱,让他忍不住幻想,将有怎样美妙的未来在为他这两个儿子而等待。然而,这两个儿子却又是不定时的炸弹,他们虽说是爱情的结晶,却也是通奸的罪证。一旦让嬴政发现他和太后居然生下了两个孽种,别说他的小命了,恐怕太后也将自身难保。
而在家庭问题上,嫪毐也是烦恼不已。他和赵姬的同居关系,已经持续了七年,形同夫妻,只是少一张结婚证而已。七年了,时间不能算短,七年之痒也该发作了。男女之间,即便曾经如胶似漆,然而时间长了,胶也会脱,漆也会掉。朝夕相对,举案齐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而久之,从精神到肉体,难免要生发倦意。再炽热的爱情,也终究会有冷却的一天。如果男女双方地位平等,冷却也就冷却了,大不了另起炉灶,再生上一堆火而已。可是像嫪毐这样吃软饭的却不能如此洒脱,虽然他对赵姬也存在着审美疲劳,可他却不得不和从前一样,小心伺候着赵姬,不敢表示出丝毫的厌倦。他很清楚,一旦赵姬对他恩宠不再,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权力、财富、领地、车骑,都将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好在,他让赵姬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在那个妻妾成群的年代,素有母因子贵的说法,而落到嫪毐头上,却变成父因子贵了。
以往,嫪毐要取悦赵姬,有一招必杀技,那就是和赵姬行房事。每次行完房事,赵姬都满心欢喜,一脸痴迷,将他视为天使,视为上帝。可最近这法子的威力大大减弱。赵姬随着年龄增长,欲望衰退,对房事也不如从前那么热衷,她的心思更多地放在两个儿子身上。在房事战场上,赵姬曾让吕不韦求饶,但这回轮到她向嫪毐求饶,她开始吃不消了。因此,嫪毐求欢,十有五六会遭到赵姬拒绝。说起来,陪太后上床也算得上是为国捐躯了,嫪毐想捐躯来着,可国家现在已经不太需要。
毐还只有二十七岁,恰生猛小伙,色心正烈,欲火长烧。赵姬已不能满足他,令得他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好在赵姬还算开通,大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圣贤胸襟,特意恩准他和别的女人房事,却又提醒他,要注意分寸。有这份心理压力在,嫪毐难免束手束脚,不敢妄动。
嫪毐生性多疑,他常常会想,赵姬到底是爱他这个人还是只爱他的身体?是爱他的全部还是他的局部?在赵姬眼中,他应该算她的男人还是只不过为她泄欲的工具?如果全世界都抛弃了他,赵姬会不会是最后那个守护在他身边的人?为了能和他在一起厮守,赵姬是否愿意牺牲她拥有的一切?对此他深表怀疑。随着他阅历的增长,权势的扩大,他越发觉得爱情之不可信,爱情之不足凭。
如果让赵姬在他和嬴政之间作出选择,赵姬会选择谁?他不知道。他需要找到答案。他需要看清他枕边之人的底线,而不仅仅是底裤。于是,他也曾趁太后房事完毕、心情大好之际,开玩笑地说道:“万一今王薨,以你我之子为后,可乎?”赵姬通常只是笑笑,不说同意,却也没有反对。嫪毐问得急了,赵姬也会敷衍地点头说好,然而那态度却分明并不认真。
嫪毐知道,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就必须要做些什么,他必须为自己而战,为赵姬而战,为两个儿子而战。因为,嬴政亲政的日子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了:
滴答,
滴答,
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