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碧云天下寒江雪文集 > 纯粹的文学与文学的纯粹

纯粹的文学与文学的纯粹

作者:碧云天下寒江雪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碧云天下寒江雪文集 !

      关于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江上寒烟翠——也许有一天,你会在江边看到一个渔者,独钓寒江之雪。

    人生修为:风声咛咽、席卷困倦万千,世市之事,与世无争。

    人生信条:淡泊名利,名也空,利也空,到头来,只是荒郊土一封关于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江上寒烟翠——也许有一天,你会在江边看到一个渔者,独钓寒江之雪。

    人生修为:风声咛咽、席卷困倦万千,世市之事,与世无争。

    人生信条:淡泊名利,名也空,利也空,到头来,只是荒郊土一封

     

    原来我一直以为,诗歌,很难有一个评论界定的标准,甚至可说没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感觉一首诗触动并加以文字表述时,无论语言多么优美流畅、逻辑多么慎密、笔调如何符合评论文体的特点,都难免流于一种“评论本身”的形式、陷于拘谨,失去了最初阅读时的那份鲜活灵动,甚至因了评论者本身的观念及意向将读者导向一个与诗歌本身指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因为任何评论的前提都是建立在评论者本身对诗歌的经验上(或者说建立在对人生的体验上)。难免失之偏颇。然而,一个月以前,我突然收到谢幕的评论集品评与赏析,一下子又改变了我的思维定式。原来纯粹的文学与文学的纯粹,都是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所致。

    直到去年为止,我还热衷于与诗歌界友人的交流,动笔写写所谓的诗评,可后来发现无论选择哪方面作为视点都不能令人满意,总觉得还可以更丰富更完整些。倾向理性解读的读者提出:评论文体的规范、文法、文学系统知识的体现等要求,因而失去了作为诗歌最大特色“感性”的认识。应该说通读完谢幕的评论集品评与赏析之后,才让我深刻的得到了反醒。

    3年前初读谢幕的情脉与血脉的时候,我正在省内一家晚报当记者,对文学的理解仅仅限于最直观的感觉,但那份震撼已经侵润了我年轻的心,原来中国的文学也可以在民族自省和人性挖掘中达到如此的高度和深度,原来文学完全可以在政治之外树立得如此美丽。

    那应是新时期文学从“伤痕”转向“反思”的时期。谢幕的反思带了更多的人本色彩,他把人群还原为未赋予阶级品格的本真状态,从一连串的苦难当中去思考人性和人权。于是,作为“人学”的纯粹文学追求便明显地凸现出来。

    虽然情脉与血脉在当时圈子内遭遇了一些不公正的评价,但它毕竟表现了现代中国伦理观念下的“血与情”的交融乃至情感世界里的冲突和斗争。我们也知道,在有着阶级划分和政治区别的人类社会中,任何文学都必须有它的生存背景,所谓的“纯粹的文学”不可能独立存在,它也就仅仅成为一种追求。但是,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剔除种种功利色彩,让自己纯粹起来,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是我在读过谢幕的新作品评与赏析之后的感悟。

    一个月以前,夜以继日地读完品评与赏析,便不可抑制地要写一篇评论性的文字,但每每动笔之时,都进入一种“失语”状态,忽然发现,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文学评论其实难以找到真正衡量的标准,故事的真实?人物的鲜明?语言的流畅与优美?还是结构的什么?这些写在学生作业后面的评语或许仅仅是对一部作品的肢解,都不能到达它的精髓。正如一幅绘画,画面写实或夸张,色彩明丽或怪诞,完美无缺或残缺不全,都不可作为是否成为杰作的尺度,还是这种种表象后面的情感冲击与思想触动所带来的审美感受才是最好的判断,但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面对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解读方法,于是我们所说的判断标准几乎成了虚无。

    谢幕其人如他的作品一样,澄澈透明不染尘埃。

    这或许就是纯粹作家塑造的那种纯粹的文学。它或许并不“真实”但创立了一个迷人的思维空间,它所做的不是再现人类纯真的情感而是再现现代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而是要表现人的生存与追寻。我说:“他的情脉与血脉是一部写爱的热烈和恨的残酷的书这是一部清新澄澈的书,包含着当代人精神救赎的复杂内涵;这是一部突出大地神秘的书,摈弃了农业文明的乌托邦神话;这是一部情节相对单纯的书,但在故事的舞台上却盛满了精妙的细节,丰盈的想象,饱含新鲜汁液的语言”

    在如今的时代,品评与赏析出现得颇有些不合时宜。文学已经堕落到了只用来消遣的地步,一股股风潮都跟随利益奔涌着“迎合”成为这个时代文学的主潮,于是在浮躁与喧嚣之中,新鲜出炉的几乎都是刺激感官的放纵图画和仅供果腹的精神快餐,不是满足偷窥邪欲的隐私展示就是成长经历的流水表白,没读过几天书的名人们和有点歪才的孩子们也于其中推波助澜,反而让那些靠写字谋生的专业的作家们失了分寸,无奈之中纷纷发出“快感”的“叫喊”作为向世俗投降的白旗。于是,人们发现文学从来就没有象今天这样平易近人过,同时也简单得能把字组合成句便可以出本书,而出一本书,就可以叫“作家”了。

    我们面对的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一方面给了那些被泥土埋没的金子闪光的机会,但更多的还是助长了现代人对文学的误读。在这里,文学已经变成了连缀的文字的代名词,似乎识的几千汉字便可以“文学”起来,写过几篇文字就可以“专业”起来,大家怀揣着一种无知的无畏,不是翻检自己平淡的经历,就是发出人云亦云的所谓思索,或者拿出浑不吝的劲头抓住一个骂不还口的目标,让泼妇的形象成为所谓“酷”的造型,而更多的,还是那种无厘头的游戏搞笑之作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可叹的是,响应者和拥戴者甚众,彼此心有戚戚,相互欣赏,于是,小说流为简单的故事,评论变成谩骂的发泄,诗歌或许就是换行键的使用练习

    谢幕一直都不是一个张扬的人,他默默地“融入”黑龙江这块黑土地,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面对着国内外华语诗人的信赖和崇爱,我真的有些受宠若惊,若惊之余又心存愧意,因为我不能一一去写,那样我会累吐了血,也写不完。然而,面对诗坛我却是如履薄冰,如芒刺背,那些令人不解的诗帮诗派,我实在是不敢恭维。”

    从情脉与血脉到今天的品评与赏析谢幕一步步走过来,对人性的表达越来越深入,对文学的实验越来越纯粹。或许在喧嚣的世界中越发的波澜不惊,但每一部都在文学界掀起不小的波澜。

    谢幕用自己的文学营造了特殊的精神领域,一篇篇带有时代烙印的评论深刻的印证着他的文学功底,相信他的品评与赏析也将会让整个诗坛和评论界耳目一新。

    我们无意于在文学的是非中多费口舌和唾沫。写这些,仅仅因为触动,因为喜欢,因为感动于谢幕的坚守与追求。他也希望有更多的能够震撼心灵的作品出现,有更多的人接受他的作品,喜爱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