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白雪bx文集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年秋天,我们到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享受我的蜜月旅行。
从小长在城市里的我第一次乘大客轮由西向东顺江而下。一踏上船甲板就抑制不住新鲜感的兴奋。一会挤到船头极目远眺,真切地看到了曾在课本上读到的水天相连。一会拉着他的手跑到船的左舷依着栏杆看对岸,远处连绵的山丘绿意盎然,散落在无垠的大地上的村庄掩在树丛中若隐若现,还有一望无边的芦苇滩,可人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曳,不禁联想到青纱帐里有过多少神秘的故事。看了左岸看右岸,仅一江之隔的风景真是别样,被江水环抱的一个又一个的小山像似长在水中的巨笋,即峻峭又挺拔,两岸的风景有如游动的长长的画卷,和着客轮相同的速度与我们相同反的方向渐行渐远。
傍晚,我们漫步到船尾,共享江面上西沉的夕阳。晚霞漏过片片火烧云,撒在江面上,滚滚的江水尽染金光,眼前的长江酷似抖动的火红,金黄的丝缎,柔滑得格外地夸张,久久地停住了我们的眼光。俯首船尾翻卷的白色浪花,惊喜地看到从浪花中蹦出无穷巨大的“珍珠”看到千变万化的“奇花”都映在夕阳里,无一不折射着金色的阳光,像空中的烟花只有刹那的灿烂,随即摔落在浪花丛中,同时又诞生了千朵万朵新的浪花,彼此簇拥,彼此碰撞,它们翻腾着,跳跃着,歌唱着,追随着客轮奔向远方。
我相信所有的浪花是世界上不可复制的神奇的繁花。
我跟随客轮走过一个又一个的陌生城市:九江,安庆,南京,一路上,听爱人讲述他早已熟悉的它们。
上海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都是故地重游。他工作后曾带乡下的母亲来上海玩过。而我曾在“文化大革命”中,把串联的脚印留在了这里。还记得,我和同学跑遍了上海所有的名牌大学,是憧憬两年后能够报考上它们中的某一所,还曾在冷风中,整天站立在大字报栏前一字一句抄写大字报,这是当时许许多多“红卫兵”干的革命工作。从北京的名牌大学到上海的名牌大学,我抄写大字报整整有三大本。很是遗憾的是,这些“文革”的真实资料在“文革”的某个时期全都被自己付之一烛,变成片片“灰蝶”早已成了捡不回的记忆。
但是,忘不了我们还去过“天马,海燕”电影制片厂。亲眼目睹了当时的一些名演员被批判的情景,以及批判他们的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当时自己的心情很复杂,实在不忍心看到自己,也是全国人民非常喜欢的名演员们在精神上,肉体上所受到的摧残。不满和愤怒的情绪在我心里不断地鼓胀,却只能把极大的同情心压抑在心底,不敢有半点的流露,因为那时只能有一种声音:狠狠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花季年龄的我那时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精神上的煎熬。
十年以后再次来到上海,有些该结束的都结束了,其余的一切正在走向正常。
到了上海是一定要去外滩的,爱人这么说。于是去外滩成了我们的首选。我们倘佯在黄浦江边上,往东看,滚滚的黄浦江上停泊着各种轮船,还有我只在图片上见过的挂满各种彩旗的大吨位的外国轮船,鸣着笛行驶在江面上。喝长江水长大的我不由得在脑海里不停地切换黄浦江与武汉港的画面,感慨着,武汉与之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
背靠黄浦江,看到的是一字排开的花岗石结构的高大建筑群,类似十四、五世纪欧洲盛行的哥特式建筑,各种各样的大厦都透着一种特别的豪华的诱人的美感,它的规模,它的气势之大是我少见的。已经记不清那些大厦的名称了,唯有和平饭店及海关大楼还在记忆中。
见过外滩,不禁联想:解放前,武汉和上海一样都是被外国列强占领过的城市,外滩的建筑群与武汉江滩的建筑群有本质的相同,那就是它们全是外国租界的建筑,听父母说过在租界里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不堪回首的事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屈辱的见证。于是,爱人这才知道走在外滩上的我为什么心情一直比较压抑。他建议:咱们去上海大世界吧?!我们在西藏路与延安东路相交的附近找到了鼎鼎有名的上海大世界——大型综合游乐场所。先前就知道武汉的民众乐园与之相似,于是对眼前的大世界兴趣不大。但是,爱人有兴趣,我当然愿意陪同。门票不便宜,所以我们在里面尽可能地多看演出,有戏曲,越剧,杂技,歌舞等等,直到自己感到了疲惫才离去。
隔天一大清早,我们去了西郊的动物园,因为不是节假日,游园的人不是很多。当时感觉这儿比广州动物园的占地面积还大,一边走一边看,累了就坐下来歇歇。总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凶猛的,温顺的,高大的,玲珑的,丑陋的,美丽的全看。但印象很深的只有棕熊,好像被驯化过,游客对它喊:熊宝宝,坐!斜躺着的它真的坐起来了,惹得游客的掌声欢呼声四面响起。更逗的是,有人向它抛下食物,它会站起来仰着头张着大嘴接食物,没接住,就用前掌捡起来送到嘴里,津津有味地吃,然后立起来又稳稳地站着,张开两个短短的前掌,仰着头,张着嘴期待你的给予。还有黑猩猩也是动物园吸引游客的主角,它们聪明,有表情,彼此之间温柔地抚摸,还会用眼睛看你,这些真的让自己感到从未有过与动物交流的惊喜。
我们还去了其他一些公园,记忆中那时上海的公园都不大,其他的印象就不太清晰了。
我们逛南京路,主要想购物。当时全国人民都把上海当作购物的“天堂”也许这么说有些夸张,但是,当时只要出差到上海的人必定肩负为亲戚,为朋友,为同事购买各种不同商品的重担,我也没能例外。当时上海的白糖不是定量供应,少不了有人托买。有人还托买水果糖,因为大家都说上海糖好看又好吃,特别是武汉人结婚,用上海糖招待客人为时尚。还有人托买花布,想办好这件事还真不容易,跑了几家布店都没有看到朋友想要买的那种花布。爱人在一旁说,没有理想的就不要买了,买得不合适,别人不要怎么办,我们岂不是还要赔别人的布票(即买布凭票供应),而每家每年定量供应的布票是极其有限的。想想也是,那年头一家人一年四季穿的衣服,床上垫的盖的全凭票供应,而定量供应的布票是远远不够需求的,所以我们小时候,还有很多的人都穿过打补丁的衣服,那是极其平常的,不像现在衣服上打个花补丁是装饰是时尚。为了帮朋友办这件事,我们花了很多时间,逛了很多商店还是没能办成,也只好如此了。想到回去后带给朋友的是失望,于是多买了一些白糖送给她们作为补偿。这些沉甸甸的糖一路上可把我的他累惨了。
这哪是蜜月旅行呀,纯属是采购。本想是一次浪漫的旅行却被现实冲淡了。
200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