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登高3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

    从万物有灵的角度看,草木同样具有枯荣生命。在萧瑟肃杀的秋风之下,无数枯黄的树叶纷纷摇落,无疑会使人们联想到广阔宇宙中生命凋敝的悲哀,风烛残年的诗人,何尝不是飘零的枯叶中的一片呢

    当年,孔子于川上看到观水,想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水就成了时光流逝的代称。万里长江滚滚滚东流,自然也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历史长河中消逝的时间与生命,而长江永远奔流不息,又恰恰衬托了个体生命的短暂。

    杜甫登上高台极目远眺,看到的是留不住的时光,是人在天地、自然规律面前的渺小。

    未央宫。

    刘彻的酒喝不下去了,他想起之前水镜里念的诗,刘彻茂陵多滞骨,赢政梓棺费鲍鱼。

    人始终无法对抗自然流失的时间,丹药无用,连太白金星降世的李白都难逃一死,他追求的长生只能是虚原。可他还有许多事未做,天命会给他多少时间

    刘彻心中的紧迫感又被挑起来了,等水镜结束一定要让卫青加紧练兵,匈奴,他一刻也不想再等了

    南宋。

    幽居山阴的陆游悠悠吟诵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力,岂能胜天

    所以说,这一联,虽然没有直接表现情感,但其我们却不难体味到,这种深沉阔大的悲哀就潜藏在景物之中,潜藏在字里行间,这就叫作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这一联也经常会考默写,嗯,应该说这首诗的每一联都容易被考到,大家一定要仔细听仔细背仔细默它才八句,比起前面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后面的琵琶行友好了不止一点,性价比简直不要太高好吗大家不要对不起杜甫。

    中唐。

    元稹笑道 “乐天兄,看样子下一课要讲你的诗了。”

    白居易有些兴奋,他的诗不仅流传下去了,还和杜甫的排在一起诶他能吹一年,不,能吹一辈

    子

    不过他很认真地问元稹 “我的诗很难背吗不应该啊”

    自己作诗一向是追求老妪能解,琵琶行应该不会难背到哪里去吧洛阳。

    诸天万朝的文人听到水镜的话心头又是一动,要是他们也多写点诗,是不是也能上那个什么教材,让后世的学子背诵默写啊

    一时之间,无数文人摩拳擦掌,连乾隆都开始来凑热闹 “朕的诗也不少,应该会被选中给天下人学习吧

    和珅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顿时大汗,面上却还是堆着笑恭维道“那是自然,能学习陛下的诗是他们的福分。

    乾隆十分高兴“朕的诗都是短章,想来不会难背。”所以性价比应该也很高吧他可是很为后世学子着想的。“来人,笔墨伺候”他要赶紧多写点,免得后世学子没有诗背。

    再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这一联开始,诗人转为抒写登高之情。悲秋,是文学中常见的传统,从宋玉九辩开始,悲秋就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强大如汉武帝那样的帝王,也普写过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摇落兮雁南归”,那杜甫仅仅是在悲秋吗他还在悲什么

    未央宫。

    刘彻抬头挺胸,喜形于色 “朕是第一个被水镜提到诗作的帝王吧”至于被儿子追封为帝又谋夺汉室江山的曹操,汉武帝根本看不上。

    他颇有些自得“看来朕的文采还是不错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摇落兮雁南归。写得真是不错,怎么不将整首放上来。

    楚棠,这就是你不会做人了。

    中唐。

    白居易和元稹经常品读、探讨杜甫的诗,感想也是颇深,闻言便道“若按后世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悲秋只是表面,叹羁旅、伤己身、悲国事才是主调。”

    元稹也是点头 不错,杜工部临老,万般忧愁在心头,秋声说到底只是引子。

    南宋。

    罗大经摇头叹息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短短十四字有八重悲苦,直让人不忍卒读啊

    家人耳濡目染,也能解诗,罗大经又解释得这样详细,众人一咂摸,再看水镜上的诗,也是纷纷摇头,太苦了,不忍看。

    太极宫。

    r 李世民问长孙皇后 “观音婢觉得,这两句是在说什么”

    长孙皇后是女子,感受本就更为纤细,轻叹一声道“从诗里来看,杜甫应是客居,又年老多病,应是为自己感到悲哀吧

    李世民不置可否,道“起初那一首望岳是何等气魄,意气风发,听水镜说杜甫也是京兆杜氏的公子,五陵年少,他既有才华,怎的竟没有科考做官,依他的才学家世,怎么会落魄至此

    他心里有些忧虑,他想起前面讲到的李白,因为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晚年又陷入安史之乱的动荡,杜甫与李白是好友,那他的境遇,是否也与那安史之乱相关

    大家看, “万里”。很明显是从前面的“无边”、 “不尽”生发而来,同时又暗述自己的遭遇。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路漂泊辗转,程州、长安、凤翔、洛阳、成都、夔州,诗人的漂泊之路,何尝不是万里呢

    楚棠在课件上放出了高校教授做的杜甫行迹图,密密麻麻的红点一下子把众人震住了。这得是经过多少次舟车劳顿啊再看上面的诗,众人的脸色都不一样了,万里悲秋,原是写实之语。

    洛阳。

    青年杜甫也有些惊到了,他好像有些能理解后来的自己为什么这么惨了。一向放达的李白也没说话,只是安慰似的拍了拍他的肩。

    太极宫。

    李世民震惊之余忽然发现这舆图上的地名,与大唐多有不同。

    殿内的侍臣不消他吩咐,早就分工合作,奋力记了起来,对他们来说,水镜中提到、展示的任何东西,或多或少都极有价值。

    蔓州。

    一旁的老妻在偷偷抹泪,老年杜甫仰头,努力辨认水镜上的舆图 一生颠沛,尽在此处啊

    万里悲秋常作客,他这个客,可还有归乡的一天

    常作客,三字平常,却是写尽诗人的漂泊状态。但仅仅漂泊倒还好说,此时的杜甫垂垂老矣,还疾病缠身。

    “百年”,也就是暮年;多病,根据考证,杜甫此时身患糖尿病、肺病、疟疾、风痹,还有头痛、眼花、耳聋、行走吃力等症状,这些病也是老人常见病了,在秋冬会格外严重。 “独登台”,孤苦可知。

    杜审言忍不住抹眼泪 “我的乖孙,过得好苦啊”

    糖尿病什么的虽然听不太懂,但后面的他基本明白,就不是什么轻松好治的。杜审言狂悖了一辈子,也没遭什么太大的苦难,此时看着孙子年老多病缠身,别提多心疼了。

    杜闲也心疼儿子 “爹,咱们以后勤俭些,给他多攒些家底吧。”他可没忘记后面儿子喝的还是浊酒。

    南宋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说,这一联诗含有八重悲意。

    课件上出现罗大经写的八悲。

    大家对照来看,万里写路途遥远,悲秋伤时,作客言羁旅仅仅十四个字,蕴含的情感却几乎将人淹没,而“万里”与“百年”对举,将时空完全展开,让人想到的又岂止是诗人一人的命运

    这就是杜甫,这就是他的诗。

    晚唐。

    将这首诗读过无数次的李商隐忍不住眼眶湿润,八重悲苦说得贴切,杜工部一身才学,却一生颠沛,悲苦难言,登高一诗,简直要将他的苦难说尽了。

    南宋。

    本想靠着说落花、说山月传名的罗大经微微怔愣,随即便是狂喜,他也是能上水镜的人了

    这一刻,他心里因为弹劾罢官的抑郁不满才完全消散,解诗著书,同样可以留名后世,他的主张著于书中,千百年后自会有知音者

    中唐。

    白居易道 “这鹤林玉露应是取自杜工部的诗,爽气金无豁,精淡玉露繁。想必这罗大经亦是老杜拥趸,八重悲意解得精妙。

    元稹也对这段解读颇为赞赏“确实精妙,杜工部名声在当世不彰,若不是偶然得到,怕是要使明珠蒙尘,乐天兄,不如我们将杜诗整理校对一番,也做些诗解,让天下学子都来学杜工部的诗

    白居易眼睛一亮“是极是极杜诗感怀激烈意境阔大,格律精当炼字传神,确为学诗的极好摹本

    这,也是他们能为杜工部做的唯件事吧

    因为如此浓重的悲哀,诗人最后也不得不哀叹,艰难苦恨繁霜聋,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颓然叹息,艰难苦恨,一字一行血泪。

    可杜甫为什么会这样艰难呢

    艰难的又仅仅只是杜甫吗熟悉历史又有阅读经验的大家肯定能反应过来,这里的艰难不仅指生活艰难,还指国事艰难。

    李世民的心狠狠一跳,来了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这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国家的动乱却并没有结束,藩镇趁机做大,成为了地方割据势力,就很像民国时期的军阀。他们互相争夺地盘,甚至危及朝廷,百姓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杜甫及其家室,也是百姓中的一员。

    众位帝王心头一凛,虽然没听过藩镇,但联系后面的地方割据势力,却是不难理解。

    赢政冷哼一声,这大唐被水镜盛赞过许多次,后来竟会如此不堪,他们的皇帝是做什么吃的

    刘彻摸着下巴 “听水镜里的意思安史之乱是唐军赢了,难道这藩镇借着平定叛乱的机会拥兵自重

    太极宫里,李世民黑着脸,心中怒气翻腾 “一个安史之乱还没有搞清楚,又来了个藩镇割据,我李家到底是出了多少个败家子

    地方割据、危机朝廷,哪一个听着不是触目惊心他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地方割据,还有那军阀,听起来竟有些像隋末乱世,大唐,莫不是步了前隋的后尘

    北宋。

    赵匡胤想到唐末的百年乱象,也是沉沉地叹了口气,军镇武人,处理不好便是威胁国本啊所以他费尽心思削弱武人权力,就怕又出现当年的割据局面,没想到防得了武人,防不了异族吗

    想到水镜之前提到大宋的寥寥几语,赵匡胤忧心忡忡。

    在讲这首诗之前,我们回忆过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望岳,诗里的杜甫豪情满胸襟,几十年后,同样的登高之作,却是满目悲凉,为何会如此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年间,中间隔着史书里绕不开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一齐衰落的,还有诗歌里的盛唐气象。

    “由盛转衰”

    李世民手心微紧,安史之乱对大唐的影响如此大吗也难怪,前面说安史之乱后藩镇做大,地方割据危及朝廷,如此又怎么不是衰败之兆

    他又急又气,恨不得到那玄宗朝,一剑劈了李隆基。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杜甫的人生经历。一战失败后

    的杜甫很是过了一段漫游的日子,直到天宝六年,唐玄宗开设恩科,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知道自己二战的机会来了,就去应考,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敌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这个人是个官奴,最怕有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次科考也同样。他自己名声不好,也很怕新选拔上来的人才跟自己作对,所以暗中操作,堂堂帝国的考试竟然一个考中的都没有

    这么荒唐的事他是怎么跟唐玄宗解释的呢因为陛下把国家治理得太好了,天下英才都被陛下收在麾下,现在民间已经没有什么人才了,所谓“野无遗贤”就是这样。唐玄宗一听非常高兴,就没有追究这件事了。对此我们只能表示,一个敢说,一个敢信。

    太极宫。

    李世民一拍桌子“荒谬他李隆基是傻子不成”野无遗贤,亏他还能信。刘彻也觉得难以置信 “这唐玄宗到底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咸阳。

    赢政眼中的嫌弃几乎不加掩饰 “权奸误国,皇帝昏聩,唐朝焉能不乱”兴庆宫。

    李隆基恼羞成怒,虽然楚棠在说李林甫,但是结尾那句对他的嘲讽简直已经实质化。

    他气急 “李林甫竟敢如此哄骗于朕,让朕被天下人耻笑,不严惩他不足以正视听”

    高力士连忙劝道 “圣上莫气坏了身子,李相之前就被您软禁在府中,现在还是天宝初年,他没法再哄骗您。

    不错,朕已经将李林甫软禁了,都是他蒙骗朕,都是李林甫的错

    他高声说着,仿佛这样就能掩饰什么。

    插入书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