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239、文林馆

239、文林馆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当太后 !

    四月十八日,汪舜华正式宣布成立文林馆,下设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四馆。其中以前的仁智殿待诏们经过考试合格,全部安置到艺术馆;同时下诏,广招天下擅才艺之士。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这里打造成大明的最高艺术殿堂。

    这个提议自然招来不少反对。毕竟已经有了翰林院,又设立文林馆做什么?难道太后想绕过吏部直接给那些工匠授官?——不是已经有了科学院了吗?

    当然不是。

    现在还不是信息时代,不是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百姓只会用脚投票,只要不把人逼急了,谁也不敢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但知识精英毕竟能引导时代的思想潮流和社会舆论。只有拉拢他们,才能占据政治宣传的制高点、舆论导向的策源地,进而掌握时代的话语权。

    宗室们即将入京定居,这么多人挤在一起,总是要找点事做、找点乐子,免得他们整天无事生非;再说,文化昌明也是文治武功的重要体现。没见到网上说“某某是某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何况,前几年的改革中,得罪的读书人实在不少,太后必须要考虑自己身后的名声,如果朝廷能荟萃当代杰出的艺术家,那么那些被打入另册的,也不过就是一个数字。

    汪舜华没有把话说完,因为在座的大臣不可能体会被辫子戏荼毒的感受;清朝黑点不比明朝少,但人家就是有这本事把自己的祖先吹成一朵花,大明呢?自吹不行,自黑倒是有一套。朱元璋那张芒果脸、火烧功臣楼、蒸鹅杀徐达、不能说“秃”,还有太宗的生母是硕妃、诛十族,有多少是你们自己编的?

    ——当年网络上多少人宣称“大明无一明君,大清无一昏君”;甚至网红学者在央视讲台宣扬大明是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的“三无”朝代。

    ——太祖太宗比不上秦皇汉武唐宗,未必真不如其他人吧?

    ——大明开国之难,也就比兔子可以相比吧?杀贪官反侄子下南洋征朔漠北京保卫战辽东犁庭万历三大征哪个不是传奇?你们倒是吹啊!

    ——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张辅沐英戚继光真的是吃素的?

    宣传工作不到位啊,自己把舆论阵地放弃了,该怪谁?

    ——说起明朝的文人,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本来应该是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却全部藏头露尾的,通行本上的名字都要打个问号;高适宋濂解缙唐寅杨慎徐渭等等,怎一个惨字了得?汤显祖一辈子也不得意吧?好不容易有个冯梦龙,著作等身,留下了多少不朽的篇章,有谁吹吗?海瑞倒是出名,成了饿死亲闺女的变态了。

    ——这时候你说你政治开明、君主贤德,人家会相信吗?

    ——看看隔壁,朝廷台黄金时段推送“大清远胜于大明”让多少人真以为康熙就是“远胜于明太祖”的“千古一帝”了?“那棵歪脖子树看着你们”和“洪武四大案”哪个知名度高?——后者就算有知名度,也是和屠杀、独夫民贼扯在一起吧?一个刘罗锅一个纪晓岚,真实水平怎么样先不说,刷了多少存在感,连带乾隆都洗白了多少?有了他们的故事,多少人会对文字狱感兴趣?

    杀一个人是人,杀一万个就只是个数字。

    幸存者偏差,有时候就是这么残忍。

    ——要真说“三无”,那也应该是无权臣、无权宦、无藩镇吧?崇祯到死都还握着大权,可以随意罢免重臣呢!就算曾经出过王振、刘瑾、魏忠贤一类的,怎么着?皇帝说杀就杀了。比起可以废立皇帝甚至直接杀害皇帝的汉唐宦官,真是小意思;甭管最后政令不通、收不到税,好歹全国还是统一的,中央还有权威啊!所以崇祯接手的牌面真不算差,至少不是无法挽回。

    汪舜华在心里吐槽: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宣传工作一定要牢牢抓在手里不放松!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年考封的通过率实在不高,宗室们很不满意,怎么办?总是要给人希望的,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还不够,还得有实实在在的典型和榜样,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呆着。除了引导他们去进行科学研究——这个要出成果难度太大,去搞文学创作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你要吐槽埋怨可以,要讽刺揭露批判也行,反正要想通过写作袭爵,作品是要太后审定的,该写什么,你看着办。

    汪太后说的不那么委婉,群臣争论了一番,到底点头。

    只是商辂提出:“翰林院已经承担了编撰史书的任务,又在文林馆设一个史学馆,没有必要。”

    汪舜华摇头:“我认为有必要。翰林院是史馆不错,但是现在翰林官要到地方办事,熟悉民情,为将来做国家大臣积累经验,留在院里的本就不多,还要起草诏书、讲读侍读,即便修书撰史,也不过皇帝实录诸书;如今在文林馆设立史馆,是吸纳民间有志于编撰史书尤其是通俗史的人才,端正写作风气,避免谬种流传。”

    ——说白了,翰林院写的史书是给皇帝和其他专业人士看的;史学馆的书更多的面向没有文化的普通人。朝廷设这个机构来把关,确保历史通俗小说的史学水平,避免胡编乱造、含沙射影。

    这倒也说得过去,商辂想到此前看到小说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颠倒黑白,觉得有点胃疼。

    那就这样说定了。

    翰林院是正四品,文林馆还要低一级。知事一人,正五品;馆丞两人,从五品;这些算领导。然后是各馆院判一人,正六品,校理二人,从六品,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待诏不定员,正七品,通过了就授官。俸禄不高,相当于特殊津贴了,你们自己还可以去挣稿费,书写得好,朝廷的赏赐也不会少。

    需要授职的人员,由分馆院判提出意见,报请知事同意,最后由皇帝批准;涉及到宗室,由宗人府会同办理。

    其中文学作品,题材不限、体裁不限;哲学论述,不管是传统的儒释道,还是兵家农家法家,或者你想开山立派,搞社会学心理学地缘政治学都成。

    汪舜华在珠帘后说的慷慨激昂,下面听得一头雾水——怎么越听越不明白!

    不明白就不明白吧,反正意思是明确的,操作方法也是明确的。

    和科学院一样,没有通过考封的人员,只要进入文林馆,就可以袭职;甚至如果没有资格袭职的,也可以绍封。同样为定例。

    汪舜华甚至提出过不拘男女,不论出身;遭到朝臣坚决的反对和抵制。

    因为已经有李阿婆的前例,大家知道太后不仅仅是说说,而是来真的;即便当时有转移舆论的嫌疑,但凡是最怕破例。

    此次设立文林馆,无论如何不肯开这个口子了,理由也是正大光明的:既然是要去教育培养宗室,你弄几个女人,只怕有伤风化吧?

    汪舜华深叹了一口气,没办法再坚持。女人进了科学院,但暂时被挡在文林馆之外。

    第一拨授职的人员中,包括姚茂良、邵灿等一大批戏曲家。可以说,当今但凡叫得出名字的文学家尤其戏曲小说家,除了本身就是皇亲国戚或在朝为官的,除了女人,基本都在这份名单上了。

    当然,大家没有想到,很快,这个禁地将被打破。

    与此同时,下旨设立科技进步奖。由户部每年支银一万两,奖励在重大的发现发明,奖金分三等,名额一到三,金额有差。

    同时设立英华奖,还是由户部每年支银一万两,奖励优秀的文学史学作品,同样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同时明确了可以参评的类别:史学,包括非官方组织的通史、专史、断代史、地方史;文学,包括诗、词、曲、文、小说、剧本。

    凡获得这两项奖,就可以到科学院和文林馆供职,自然也可以得到职位;也省得平时宗室勋贵开口。

    大家不明白为什么要设立这两个奖。

    汪舜华解释:“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焚书坑儒不如独尊儒术,更不如科举取士。与其花大力气去禁毁,不如选树一批官方民间都认可的,让大家知道故事怎么编,书该怎么写!——稗官野史不入流,可别忘了当初词也是诗余!要是作者眼界不宽、格局不大,整天沉溺于后院私会、金榜题名,不思有补于名教,怎么能得到自命清高的士大夫的认可!便是普通的看客,也不过就是看客而已。”

    詹事府府丞刘珝任知事。

    文林馆设立的同时,朝廷上下都忙得团团转——军屯清理正如火如荼呢,一大波勋贵带着各路官员前往检查督导,南五省结束了中五省,接着还有北五省,简直马不停蹄;马上宗室又要入京,都是需要忙乎的。

    此外,另外一件事也颇为振奋人心:裁撤内地镇守中官。

    与其说是裁撤,不如说是规范。

    宣德以后,镇守中官逐渐形成三种类型:南京等处守备太监、诸边镇守中官、各省镇守中官。

    不同类型的镇守中官,其职责也有所不同。南京守备太监的职责是护卫留都,诸边镇守中官的职责是监军抚夷,各省镇守中官的主要职责是安民。

    当然这些太监同时负有两项特殊使命,一是作为朝廷耳目,随时通报各地情况;二是为皇室采办土物贡品。

    当然,有权利,也就有义务。理论上来说,太监也不是为所欲为的。

    镇守中官有权监督、弹劾所在地区的文武官员,还可举荐、请留甚至奏罢地方长吏,却没有升迁罢黜官员的权力,也没有考察官吏的职责;有权监军、随军出征,甚至根据需要调遣所在卫所在卫所官军,却不可单独领兵及擅提军职;有权过问地方司法事务,并与抚按定期录囚,却不得自行受理讼事。当然如果人家告到你那里,不能直接受理讼事,但可以上报和转办。

    了解到这些,当年景帝即便怀抱国仇家恨,也不敢轻易裁撤太监。

    权力是需要制衡的,政治家很明白这一点。

    对于太监群体,汪舜华感情也挺复杂。

    绝对的权力必然滋生绝对的腐败。任何一个团体一家独大,都有可能威胁皇权,太监群体也不例外。

    他们毕竟是离自己最近的群体。

    改革期间,需要有强有力的推手,太监无疑是最可靠的帮手。

    如今随着内地局势的逐步稳定,有必要对镇守内官进行裁撤。因为这些年来,不少镇守中官在辖区搜括敲剥,引得民怨汹涌;再说,国家现在新设了不少国营企业,需要有人去经营——虽然户部也要派员,但现在本身缺官,拿着珍贵的进士举人去公司当总经理,汪舜华没那么奢侈;更何况其中不少皇室的产业,必须由内宫派员经营。

    因此,如今要求规范镇守太监的任用。虽然镇守中官的设置在宣德以后趋于制度化,但皇权至上,制度化的成例也经常遭到破坏,诸如设置旧额被突破,委任程序被打破等等。

    如今太后提出来,群臣也很高兴,虽然不能把太监赶回宫里,好歹可以部分收复失地,还可以适当捆住他们的手脚,因此积极出主意。

    首先是严把入口关——要到各地镇守的太监,必须有内书堂的学历不用说,还要有在二十四衙门中层任职五年以上的资历。——这是汪舜华自己提的。当然,数量也进行限制,一般来说,南京等处和内地守备太监为两人,守边太监一人。——这个是于谦的提议。

    然后是选用流程。前些年因为改革,镇守中官有超额的,要进行裁汰。以后如果各地有员缺要增补,由司礼监上报,写明委任原由及职责范围,经皇帝批红,六科挂号,方许派出——以前由兵部奏请,现在职权收回。——这个是彭时提的,要求恢复祖宗旧制,汪舜华趁机把兵部的职权抢了来。

    接着是明确职能职责。要参与各地的政务,但不能决断;可以监督,但不能裁判;不能接受军民词讼。——这个是邹干提的,还是强调的祖制。

    再是监督考核。镇守中官必须接受抚按官的考察和兵部的勘核,各地巡抚、总兵、巡按及官吏也可向中央弹劾不法中官。由此,将镇守中官完全纳入地方政治制度之中。对有罪中官,查实清楚,严格治罪。——这是商辂提的。

    特别强调,严禁镇守中官在辖区采办土物贡品——这是汪舜华自己提的,少打着我的旗号在外头干坏事,我不背这黑锅。我让你是去办事的,不是去惹事的。要买东西,我知道另外差人去;大不了到时候你们负责接待。

    汪舜华记得,安南的丢失,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太监们索要过度,导致不可收拾。

    ——麻蛋多好的地方,锦绣河山啊!

    ——这简直比王振还可恶!影响后世几百年!

    此外强调,内宦和其他人一样,非大功不得授爵,也禁止子弟授锦衣卫官,已故中官庄田,要收回。——这也是汪舜华提的。

    汪舜华心中叹息,现在交通不方便。一方面是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才能及时有效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一方面是防备个人独断专行,甚至割据称雄;三司衙门互相不买账,干不成事;但三司衙门一条心,朝廷更该操心!

    真让人头疼。

    文官不喜欢太监,但他们不知道早晚有一天,太监会在历史舞台上消失,到时候,谁来替代他们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