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当太后 !
这么庞大的群体,自然生老病死都是常态。事实上,一些人可能刚建档就撒手而去,那么档案就要移交。
移交到哪里?肯定是国史馆,但翰林院就那么大,真的放不下。
不仅是人事档案,还有每年朝廷的各类档案文书,都要妥善存放。
汪舜华同意了这个提议,下旨翰林院会同户部、工部商量。
“金匮石室”制度古已有之。所谓金匮,就是铜制的柜子;所谓石室,就是用石头砌筑的房子,其目的均是为了防火,让珍贵档案能永久地保存下去。
汪舜华直接圈定了地点,当然规模更加宏大。不仅以后皇帝的实录修成以后要送此存档;中央和地方每年编撰年鉴,连同当年所有制敕诰诏以及官员奏疏、考核、答卷等各项资料,逐一编号造册,送正本到此存档;副本存翰林院,以备平时查用。以后重录《永乐大典》、编修《四库全书》以及其他大型书目,也要将正本送此存档;此外,宗室玉牒存放于此;至于赏赐功臣的丹书铁券,也要存放在此。
蒯祥和丘浚等几经讨论,最后呈上了方案。还是在承天门东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占地30亩,建筑面积12亩。主殿坐北朝南,通体为石屋。其台基、墙壁均由砖石砌成,门窗、梁坊和斗拱等传统上应该用木料的地方也用的是仿木石料。殿内大厅无梁无柱,南北墙厚为6.4米,东西墙厚为3.5米。地面筑有1.5米高的石台,其中有302个金匮石室,为首的两间,供奉历代皇帝像,存放累朝皇帝的实录、圣训;其余每间屋子排列4余个外包铜皮雕龙的樟木柜,具有防火、防潮、防虫、防霉的特点,且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档案文献。
放下笔,汪舜华非常怀念从前的档案数字化。
可惜,只有怀念了。
城墙就只有过两年再动工了。
考虑到接近前线和整体效果,还是采用砖包土的取巧方式,就是用花岗石作基础,中间用土与碎砖掺杂夯实,城墙内外两面用每块50公斤重的城墙砖,在砖缝里加上桐油、糯米汁和石灰汁,这样的城墙非常牢固。里子面子银子都好说,群臣也没什么话。
主要是烧城墙砖是很费力的一件事,当年修南京城都动用了五省一百二十县来烧,这回工程量大得多,得省着用。之前实在没办法,还设想过搞成凸字形,现在不用,直接回字形!
只是汪舜华想起看穿越小说的时候,经常提到古代城墙和堤坝都是用糯米做黏合材料,当然穷地方只能用土堤,比豆腐渣还豆腐渣,新闻里还报道过南京城墙坚固,就是因为用糯米汁筑城,没想到居然是真的。
北京城可以这么搞,其他小地方还是水泥混凝土比土堤靠谱。但是水泥怎么烧呢?
汪舜华挠挠头,觉得老这么等也不行;低下头,看了眼最新的北京规划图,深吸了一口气。
宫城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公里;皇城南北长2.75公里,东西宽2.5公里,面积6.87平方公里;内城周长25.5公里,面积35.57平方公里;新设计的外城往南包住了先农坛和天坛,那么其他方向也就是这个宽度,大约3.5公里,比嘉靖时的稍微还宽400米,毕竟不想直接把这两个重要的建筑物抵拢城墙;另外南北稍微拉伸一下,让整个城市更接近正方形。
这样算下来,整个北京城东西将达15公里,南北14公里,周长58公里,比南京多了一半,面积210平方公里。
按照这个方案,北京将超越唐长安城的84平方公里成为历史第一。
当然,现在没有公里、也没有千米的说法,根据考证,明代一里为490.5米,跟后世差不太多。
嘉靖方案规划外城长70里,只是后来实在拿不出钱来,只能做南边一段,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公里,从而让北京超越南京,成为历史上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的第三大首都。
在场的重臣都觉得这个规模实在太过于宏伟,担心大兴土木惹得朝野不安。但是汪舜华摆手:“第一,作这件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十年不行、二十年,不要贪大求快;第二,全部动用库银,绝不加派赋税,徭役就别提——已经取消了。”
下面这才不说话了,又不是马上上马,就先这样吧,说不定修着修着,发现没钱,汪太后就主动放弃了。
他们不知道汪舜华是见过世面的。后代北京以建成区1268平方公里的面积只能屈居第二,上海建成区1563平方公里的面积才能称雄,但即便如此,近6倍于原有京城的面积也足够君臣目眩神驰了。
当然,嘉靖版北京外城墙其实是比较坑爹的,原有设计被直接缩水四分之三不说,就是建成的城墙,质量也只能说差强人意,很难达到屏障的作用。
还是因为钱的问题。
现在当然也缺钱,但这两年财政状况改善,汪舜华又一心想把北京打造成世界一流大都会,当然明面的理由是巩固北京的首都地位,确保北方半壁江山;因此白圭只能坚持高标准设计建造,最直观的就是外墙要比内墙高,御敌于门外。
当然,就算白圭想偷工减料,他也不敢作妖;否则不用孙原贞开骂,右都御史程信就要冷嘲热讽:“你到底是弄花架子糊弄人浪费朝廷的钱,还是真想起到防御的作用不让百姓生活在鞑子的威胁之下?或者就是想让将士们出去血拼再来一把北京保卫战?”
白圭大骂:“明明是兵部尚书无能,才导致敌军入寇。”
不过程信耸耸肩,他又不是兵部尚书,只是孙原贞的脸色就很好看。
白圭看了一眼于谦,觉得胃疼,只能忍气吞声去找蒯祥弄图纸。
看看工程量有多大,就知道白圭为什么喘不过气。
汪舜华很满意,先就这样,现在是农业社会,和后代不能比。现在水旱灾害严重,粮食安全警钟长鸣,虽然现在进口很多,但是有备无患,不能浪费!
现在方案过了,户部的第一笔款子600万两也到位,白圭一声令下,各个项目几乎同时上马,工部官员一人监督一个工地,摊子就这样铺开了。
当然,能这样顺利开工,和白圭的狐狸属性有关。去年北方地区土地清理,有很多地主煽动农民闹事的,一些是流氓——这种坚决打死,一些是流民,这些就需要好好安置了。他很有先见之明的去召集这些新安置的流民做工。这些人刚得了土地,虽然免了租税,但是眼下还得吃救济——以前这样的工程都是徭役,百姓要做工不说,还得自带干粮,所以大兴土木一直是大忌;现在不一样,不仅朝廷管饭,每月还有一两银子,虽然不多,但对于小百姓那也不少了,何况男女都要,当然女的只有一半——主要是去煮饭洗衣服什么的。所以大家都争着来,哪怕不那么困苦的都来。
白圭确实是个人才,他这一番捣鼓,将近20万吃救济的新安置农民就成了建筑工人,开始在几个采石场准备石料、去江南华南采集树木或者烧墙砖炼造琉璃瓦什么的;现在全面铺开,石料厂、琉璃厂、运输队什么的不说,光是各工地一线施工人员就差不多10万,想想什么概念!
原来在工部也可以找到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白圭得意地想。
有钱真好,以前想都不敢想。
当然毕竟农业社会,白圭还是很贴心的;平时假期什么的就免了,反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会点灯让你干活;但农忙时节还让大家回去,播种收割什么都不少,当然除草什么的就真顾不上了,期间工资照发——当然这只能针对顺天府的,远的就真的没办法。
对于这种行为,汪舜华很是支持,工程项目固然要紧,农业才是根本。她觉得白圭虽然跟程信较劲,但原则立场不含糊,识大体、顾大局,很好,这才是大臣风范;户部和其他部门也没有表示反对;甚至连程信也觉得这孙子人不错,懂得体恤百姓;连一向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言官也没有骂声,虽然骂大兴土木是免不了的。
——白圭和程信气场不合。历史上都曾是兵部侍郎,两人一向看对方不顺眼、怎么别扭怎么来。两人曾经同时担任兵部尚书,加上关系不好,互相给对方上眼药使绊子,让皇帝不胜其烦。于是把程信派到南京养老,隔着千里还整天弹劾白圭;白圭也好不了哪去,守丧期间还上表弹劾程信。
程信的长子程敏政,历史上是成化二年榜眼,官至礼部右侍郎,卒赠尚书;白圭次子白钺,字秉德,成化二十年榜眼,官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裕。
——果然是相杀相爱一辈子的好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