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175、火耗

175、火耗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当太后 !

    明年土地清理就要在全国全面展开,如何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极为重要。毕竟顺天府天子脚下,勋贵各地一坐,基本上就闹不起来;但是外省天高皇帝远,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仅靠中央官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把各地全面动员起来。

    土地清理的初衷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库收入,但是地方官强征火耗,却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负担,那么农民对这项改革的态度可以想见。这个问题不解决,改革的成果将大打折扣;一旦地方不法分子纠结闹腾起来,恐怕很难应付。

    汪舜华点头,示意丘浚继续说下去。

    丘浚提出:“要变由非法为合法,将暗征变明征,每两银子征收五厘银子,地方官员不得再私自加派,用明规则取代潜规则。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官员养廉。”

    当即遭到了广泛抨击:这是要助长贪污受贿的恶劣风气啊!

    但是丘浚却指出:“这也是没有办法。原因很简单,地方官征收火耗,不仅是因为贪欲,也因为实际需要。”

    因为皇权不下县,其实某个程度上来说,就是皇粮不下县。一个县里,能拿朝廷俸禄的,一般只有几个人,即县令、主簿、县谕、县训导、巡检、典史。

    一个县里要正常开展工作,仅仅这么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开国初年还好,朝廷施行里甲制度,百姓轮流服役,自然也包括到衙门当差;但问题是,随着里甲制度的破坏,大量的百姓逃亡,前来服役的百姓一年更比一年少,甚至就找不到,但衙门还有那么多事情做。怎么办?朝廷不给编制、不给钱粮,县官就要自己掏腰包找帮手,起码三班衙役要有。

    但县令一个月七石米,养这么衙役是绝对不可能的,怎么办呢?那就是收粮的时候,临壶一脚,撒到地上的算火耗,归县官自己所有,只有这样才能勉强度日;此外,就是陋规。多数衙役的规费,属于书吏和衙役分享。只要派差,就能得到规费或贿赂。什么车费驴费鞋袜费和饭费茶水钱都属于正常收费,只是不准借机勒索敲诈。捕役由于发案不规律,没有案件时就没有额外收入,所以主要从娼妓和宰牲户收取陋规。这样以来,小地方的捕役,缺乏规费来源而生活像乞丐,但大城市的捕役,则规费花样繁多而十分滋润。

    听他这一说,原本坚决反对的章纶等人声音低了下来——这几年翰林们多次出京办差,接触地方实际,多少了解点情况——现在朝廷盯得紧,上上下下的官员都会诉苦。确实朝廷那点俸禄,要想维持一个地区的正常运转,纯属痴人说梦,怎么办?羊毛总得出在羊身上。

    但是火耗归公是绝对不可能出台的,这是明目张胆的搜刮百姓,皇帝不能助长这股歪风邪气!

    但问题是要解决的,怎么办?

    一是重申交税的方式。贵重金属和五谷布帛都可以,严禁地方官员吃拿卡要;每两银子五厘火耗,在上缴户部时统一扣减,提高地方官上缴银子的积极性;再就是章纶的办法,严格规范银子的铸造。中省府只收锭金锭银,各海关、县衙在上缴的时候自己铸好,要有明细账目和三位官员以及工匠签名,一式四份,各级政府各存留一份。

    二是地方财政问题。朝廷的那点火耗银子,减去实际的火耗后,留下的就不多,地方财政要供养这么多人,怎么办?给编制。

    轿夫、伞扇夫这些县官的跟班要大量削减。明朝早有规定,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

    但是这些年来,基本等于一纸空文,乘轿子不好吗,非得马上颠簸!

    外官七品以下、或者四十岁以下,不许乘轿;京官三品以下,或者五十以下,一律不许乘轿——身体不好?那你应该回家养老去!

    然后是抬轿的人数:

    京官一品用四人轿;二品以下,用两人轿;出京以后,可以加倍。

    外官一品用八人轿;二三品,用四人轿;四品以下,只能两人轿。

    然后是根据各县的实际情况给衙役的编制——主要是根据人口和地域面积以及纳税的多少,由朝廷统一发工资。

    ——这个“实际情况”,不是你红口白牙信口开河漫天要价,而是有依据的,什么呢?里甲法。

    此前,一里以十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去服徭役,不应役之年,叫做“排年”;应役之年,叫做“现年”。

    做什么呢?有“正役”,就是国家征调的各项工程;更多的就是“杂泛”,什么库子、斗级、坝夫、馆夫、皂隶、斋夫、弓兵、巡拦、铺兵、轿夫、伞夫、解户、狱卒、隶兵、应捕、坟夫等等。

    现在,农民的徭役已经摊到了田赋里;朝廷则用遣雇佣人丁办事。

    雇佣的人数,差不多也就是以前服役的人数,也就是本地的里数乘以10,当然土地清理完成以后,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再微调。

    ——当然这部分的费用,地方在上缴税收的时候就可以扣下;此外,不许擅拿属下军民一饭一汤。

    同时规定,这些人的条件和招考方式——县丞、主簿这些属于吏,由吏部统一在落第的举人和太学生当中挑选;其他的皂隶——还在还是贱籍,但是等土地清理之后就要取消,统一为役,由上级部门统一招考、分拨使用,必须身家清白,没有劣迹前科,年龄合适,并执行本县任职回避,也就是清河县的人,绝不能再本地任职。

    这些人以后也要纳入监察部门纠治的范围,一旦发现问题,不仅本人要严惩,上司约束不严也要处分。

    ——土地清理时期允许百姓把作弊的胥吏绑到北京,但这毕竟是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太平时期,还是要通过正常的监督手段,哪怕这个手段不可能随时都有效。

    毕竟,稳定压倒一切。

    现在各级各部门就对照要求对各自范围内的人员进行清理造册,通过考核后优先录用;人数不够的,以后统一招考,当然肯定要等到土地清理以后了。

    这是一项很大的支出。知县俗称“百里侯”,按照平均每个县有百个里来计算,需要差不多1000人,再加上省、府各级相应的差役,预计财政直接供养的人员将直接多出近150万人!按照每人每年三十石米计算,每年将直接多出4500万石!也就是说超出此前全国每年财政总收入!

    但是没办法,既然已经提出来了,就必须要这样做,否则此前的口号就真的成了口号了。

    汪舜华在心里盘算了一下,不排除文臣想给自己下马威的嫌疑,但是本来这件事就是要做的,早做晚做都得做,她知道历史上的火耗归公,当然在机关呆了那么些年,自然知道一个县几个人是根本什么事情都干不成的;虽然现在没有后代那么多事情,但也是不少的,更重要的是——皇权不下县,基层把持在地方士绅手里,说得好听叫乡贤,说得难听叫地头蛇,这是绝对不行的。他们有本事在地方一手遮天,对朝廷的政策搞选择执行,直接把负担转嫁给农民,激发民变,自己从中取事,甚至竖旗造反,美其名曰“为民请命”。

    所以要真正实现“全国一盘棋”,就得打通这最后的一公里。

    因此,汪舜华和内阁商量,同意了丘浚的奏请,考虑到现在朝野上下反对改革的声音很大,汪舜华语调铿锵:“把那些反对改革的派到地方做县令,如果他们不愿意清理也行,朝廷的衙役也别要了,自己养着——若是再问百姓摊派,督察院有一个拿一个,有两个拿一双!”

    汪太后这样爽快的同意,朝臣都很意外,毕竟这是一个大问题,从来没有人试图解决;当然能不能真正解决,是要打个大问号的,但是朝野上下都很高兴:都察院觉得这彻底堵死了各级官员贪赃枉法的借口——朝廷可是把该配的都给你配齐了;户部虽然肉疼银子,但是支出摆到台面上来了,账目也就清楚了;地方官更是大喜过望——贪腐分子当然不少,但是入不敷出铤而走险的也很多;甚至老百姓也很高兴——太后真是说话算话的,不用再去衙门服徭役了;以后除了田赋,再敢吃拿卡要,就可以举报了,以前县衙是不管的,现在敢不管,直接捆了送北京!

    ——当然,这些衙役说到底也是小人物,在本地根基深厚,到了临县未必能施展;甚至富翁大户有可能扮作良民,反咬官差一口。

    所以,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地方官限制了,京官也要限制。当然不仅仅是轿夫这样的小事,而是规范收入来源。以前官员俸禄低,来源的路子还是有的,一是卖点字画、写点墓志铭;二就是地方官的孝敬,三节两寿、某缺补差、冰敬、炭敬,都是官场的潜规则。汪舜华执政之初,就颁布了禁令,现在彻底废止了这些陈规陋习。当然作为补偿,同意夏六月和冬腊月各多给一个月的俸禄作为冰费和炭费。

    ——这当然不是汪舜华带来的蝴蝶效应。事实上,丘浚作为杰出的经济学家,确实有超越时代的慧眼。在那部著名的《大学衍义补》里,他对财政问题尤其国家财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虽然这些历史上是他在国子监十年写的,但这些年参加改革,又多次到地方办差,对国计民生反而有了更深的认识,拿出的方案也更适合当前的国情。

    汪舜华又加了一条——官员财产申报。不是要学诸葛亮吗?那就学到底!诸葛亮向后主汇报了自家的产业情况,你们是不是也要说清楚。不多,就写你名下的产业,主要是田宅土地情况。反正只有写着你的名字,才能享受免税的待遇。在朝的官员明年三月前完成申报,以后每届进士任职,就要开始申报。如果发现隐匿不报或者不实的,以贪腐论罪。

    ——知道你们有人想隐匿土地,但这是百姓的根本,由不得你们。汪舜华暗暗的想,如果只是炒下艺术品,倒也可以懒得管,反正和国计民生没有直接关系,银子总是要往外使,这也算拉动内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