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116、军事改革(上)

116、军事改革(上)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当太后 !

    直到汪舜华拍了桌子:“主辱臣死!当年土木之变、皇帝被俘,还被人剃了光头,这是靖康以来没有的奇耻大辱。这个耻字,刻在每个人的脑门上,随时提醒我们,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上回是皇帝被人剃发易服,如果再不知耻而后勇,练兵备战,下一回就是全国人民都要剃发易服了!我还是那句话,易姓改号,舆图换稿,不过亡国;剃发易服,人心沦丧,则是亡天下。果若如此,我等有何颜面面对祖宗!只有崇文尚武,才能保家卫国!”

    一锤定音。

    其实于谦此前就想提这件事,只是国事太多,实在分不开身;年初汪舜华提出要加强队伍建设,他也就仔细琢磨,并和同事反复商量,现在就把方案拿出来。之前的武举,先考谋略,再考武艺,如果笔试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考四书,后来改为默写武经。想法很好,但是来参加武举的基本是大老粗,如果都能运笔如飞了,早就去考文进士了,那么就要改。

    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三场都好的,给与武进士身份;但是某一场极为突出的,也可以赐同进士出身。总之,要尽可能多的挑选人才,而不是说不合格的都要扔掉。

    这个建议实在不错,汪舜华和重臣反复讨论,觉得可行;当然反对声音很大,汪舜华知道,这里头有个心照不宣的秘密——这种武举,其实是文官掌控的。因为其中真正决定中榜的是策论环节,也就是要考上,必须熟悉兵法战策,这就要求考生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尤其考评权主要由兵部文官来执行。这样一来,武将选拔权其实也放在文官手里。考取功名的武将,自然而然成了文官的门生。这也就是后来文官一家独大的重要原因。

    了解了这一点,汪舜华也就很不客气——头两场是硬的,让勋贵和兵部带着督察院去主持就行;第三场按照科举的惯例,由皇帝亲自主持,选中的就是天子门生。

    于是进行了完善,首先时间要确定,会试的下半年举行武乡试,次年上半年举行武会试、殿试;然后就是考试科目,就按照于谦的方案来;最后是参加人员,允许军队士兵和民间有志青年报名,军队由各指挥所负责,民间由各都指挥使负责;考中以后,参考文进士,同样分三甲,分别给与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身份。

    方案定下来后,于谦火速草拟好了,然后正式行文全国;接下来就该说武学的事。武学其实也不是新鲜事,最早是王安石创造的,用《武学七书》作为主要教材,但不久便废了;明朝也曾经有过武学,但并无定制,迅速被废。现在正式提出来,不仅希望从军但没有通过武举的有志青年可以来,而且军队里年轻聪明踏实的将士也可以来进修,作为皇帝的奖赏。

    只是要办学校,硬件和软件都不能缺,软件还好,一是教材,二是教师。教材就用武经七书,教师就去军队的读书人里找,这个不容易,但是读书人很多,只要教这帮大老粗认字,解释一下什么意思就成,别指望他们能传授什么经验——这是从军队专门挑选出的老将的事,隔岸观火永远不如身临其境不是;然后就是硬件,首先学校你要有,集贤院不行,那就另外再建,最好不要放在北京内城,因为毕竟要射箭、要打炮,地方太小施展不开,而且容易惊动左右邻居;至于其他的弓马剑戟之类的就是小问题了。

    汪舜华点头,让于谦派人去找地方。内城放不下,城外现在除了几个城门口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属于未开发的,地方有的是。

    于谦很快回禀,就在德胜门外不远,很大的一片地,是国子监的五倍!

    汪舜华没说什么,外城嘛,土地多的是,何况城北一直开发的不好,主要是紫禁城的北门一般人不能出入,大家都不想绕远;而且武学这种地方,小了还真不行,于是让工部准备动手。

    而对于汪舜华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虽然后代常有泥腿子干掉了高帅富的传说,但曾经去过几个圣地公费旅游的汪顺华知道,那不过是影视剧的说法而已。镰刀锤子之所以能风扫落叶一般迅速取得胜利,除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大势、领导人的个人能力和魅力,也和全党全军上下重视学习有关——在苏区时期,就能让妇女参加识字学习;在长征路上,在前面战士的背上挂上布条学习;在延安窑洞里,能挂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照片,这样重视素质建设的队伍,不打胜仗才叫天理不容。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得出的结论;正好对应民生、民族、民心问题。

    当然,身为封建社会的大头子,要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所以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也不能一样。

    不是暴风骤雨的摧枯拉朽,而是必须坚持行稳致远,稳步推进,稳定压倒一切。

    ——统一战线,归根到底是走群众路线,再进一步就是经济建设,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技术革命发展;抑制土地兼并,适当减轻农民负担,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稳定农业基础地位;严格工商税征收,确保国家财政健康运行;放松工商业发展限制,施行对外开放,扩大国家财源,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由此改善民生,巩固朝廷统治基础;

    ——武装斗争,加强军队建设,牢牢掌握军队绝对控制权,为改革保驾护航;以提升作战力为核心,加强军人素质和军备建设,开疆拓土,为国家和民族拓展生存空间;

    ——党的建设,加强思想建设,鲜明用人导向,澄清吏治,加强教育,增强国家和民族观念,凝聚民心,开启民智,激发民力。

    ——这些还只是行军方向,具体路线怎么走,怎么做,还需要进一步的措施。在讲究敬天法祖的年代,改革就意味着离经叛道;更何况,大面积的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者群体,如何争取到朝廷和士绅阶层的支持,更要慢慢琢磨。

    已经和于谦商定了对北方的基调,但军队建设的大方向,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武举和军校只是最基本的,这些可以选拔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级军官,但是一个军队要打胜仗,不能寄望于一两个天才将领降龙伏虎,而要寄望于全军上下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包括士气上的众志成城,也包括能力上的和作风上的。

    因此,汪舜华提出:一是要反腐,那些不能打仗、作风懒散腐化甚至喝兵血的害群之马,要坚决清除队伍;二是要严格袭职,以后所有世袭武官,必须通过考试之后才能袭职,正式上任之前,先去边境打磨半年,看看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子;三是加强操练,那些年迈体弱、后继无人的老兵,转为民户;从社会上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招募新的军士——好歹能吃上饭,还是有人来的;四是加强军备建设,要配发武器,同时选择能工巧匠和天赋出众的研究制造新式武器。

    这些都算常规操作。只是第四项需要用钱,现在朝廷财政困难,只有先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