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新马超 > 第四百六十章 科举细则

第四百六十章 科举细则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三国新马超 !

    在郡守府大办公室的马超,根本不知道他家的后院已有烽火狼烟将起、暗潮阴谋涌动的情况。此时的他,正在咬着鹅毛笔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着步骘所写的《科举细则》。

    科举大事,涉及颇多,而影响更是重大,由不得一点马虎。但任凭马超怎么想,也想不到,步骘居然能弄出这么一沓厚厚的扶风纸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步骘这两个月弄出的《科举细则》,在这个时代几乎可以称之为恢弘巨著了——除扶风之外,大汉各州大多还是有竹片作为书写的载体。而所谓的学富五车,其实也大概相当于前世小学生的所有课本——这部《科举细则》洋洋洒洒,共八万字,囊括了科举考试的流程、科目、制度以及涉及到科举的为官选才等等方面。

    可以说,步骘这本《科举细则》,凝聚了他两个月废寝忘食的报恩之情,和前半生的所感所念。自然,这其中还包含了整个马家所有寒士文人的心血。因为步骘在下笔之前,一一询问过了马家所有寒士文人的意见,而那些人也总是在百忙当中,与步骘反复商権论证并关注这本《科举细则》的进程,

    马超开眼入目的,不是关于科举的制度流程。而是对整个雍州、甚至是整个大汉教育的一种改革建议。

    步骘在开篇就对大汉的教育做出了明确犀利的论断:士族大阀占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而寒士却几乎没有活路。即便穷尽一生贫困潦倒,也很难搏出一个名望,一个晋身门路,最终沦为笑柄。由此,步骘在此篇当中,重点对汉朝的教学,做了详细的叙述。

    汉朝官办的学堂,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洛阳的太学。虽然在鼎盛时期,太学士曾达到了三万余众,但相对于整个人数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因为,入太学的条件,便是推举察查,而推荐和察查这两项,又完全被士族大阀和皇亲国戚所垄断。导致寒门学子,根本无出头之路。

    而剩下的民办学堂,倒是蔚然成风。武帝时期,全国学校如林,庠序盈门,有的学院校学生多者上千,少则十几人。可惜,朝纲腐败之后,百姓在再无力供少年入学。而在遭黄巾大乱之后,全国私学甚至只留下颍川学院这一精舍。

    而且,汉朝的教学还毫无年级和品序之论。唯有在入学多年后,继续深造的,可进入‘精舍’或‘精庐’学习,相当于前世的大学;而启蒙教育识字的小学堂,便称‘蒙馆’或‘书馆’。但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这些私学是朝廷根本不认可的。而在郡县当中,除了那些著名的‘精舍’当中名气甚大的学子之外,其他人根本若是没有士族背景,根本难以入仕。

    针对这点,步骘在结尾处高度肯定了马家官办学堂的做法。并将马家的学堂论定成了两级,既县学和郡学。其中,县学教授启蒙识字、知礼明智的初级课程。而郡学教授实务,例如格物、策论、君子六艺、专业算术等等。

    由此,马家郡学出来的学子,未必文采飞扬,未必智谋出众。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至少都有一技之长或身负所用之才能。只要给他们一个框架,他们就能够在这个框架中,非常完满的执行各种条令。

    而如此下去,当马家治下的郡学学子充斥于马家各个部门的时候,马超就可以骄傲予以还击。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即便天下士子都对马家进行全面的抵触。但马家只要政策不变,他手下已经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员,来维持各职能部门正常运转。

    当然,这个过程,也许会有点长,但对目前而言,最为妥善。

    以无声无息中,悄然转变格局,才是‘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同时,这也是步骘和马家寒门学子的集体智慧闪光点。

    而这一论述篇的后一篇,便是学子入仕制,也就是马家此次兴举的科举制。

    马家的科举范围,步骘恰到好处选取了郡学这一等级。并且说明通过科举之后,可入马家为官或由马家推荐至太学深造或入朝廷任职,以符合孔子‘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和武帝课业太学士入仕的典故。

    因为在一段时间里,马家还不能和世族发生正面的冲突,必须要以‘太学’这个名号来安抚,使得士族那些学子认为他们要比州郡的寒门学子优越。

    只不过,如今天下大乱,汉室倾颓,谁又会傻不啦叽放着好好的官儿不做,反而跑到朝廷太学深造,或去那阴谋如海、前途无光的朝堂当中混日子?君不见,如今朝廷征召人才,那些有学之士不是托病不出就是坚决辞退的?当然,这其中不乏那些沽名钓誉的家伙在刷名望,但由此也可见,朝廷已经不是那些读书人向往的圣地了。否则,田丰、荀彧、戏志才、刘晔、程昱等这些牛人,为何宁在诸侯手下为幕僚,也不愿入朝为官?

    他们傻?他们没名望?

    天大的笑话!

    更何况,还有一点使得那些通过马家科举而效力马家的原因,是马超对这些科举出身的学子均有指点晋身之恩,他们又岂会忘恩负义?当然,真有那些脑子不开窍的家伙,马家也不会要。而且,马超还会怀疑这家伙的策论一科是如何考过去的......

    马超基本上看到此处就不细观了,因为剩下的篇章,就是详细的科举考试科目、规定、流程、制度等等方面的记载。对于这些条目细则,马超基本上就是观其大略:由杨阜把关的东西,不可能出现重大的失误。

    可即便如此,即便马超还有在前世练就一眼扫百行看小说的牛叉技能,也足足看了一下午。而杨阜和步骘两人,就一直在马超身旁,遇到马超提问或讨论的时候,就上前答言解惑。直至马超拿出最后一页之后,天色已经黑了。

    说实话,马超看完之后,眼睛都有些湿润——这篇《科举细则》共有三篇九册,分门别类地详细将汉朝教育、入仕以及马家的科举改革等等方面,进行了最详细的论证和规定。由此可见这两个月当中,步骘究竟如何殚精竭虑,又是如何冥思苦想!

    而直至这个时候,马超才发现步骘虽然衣着比来时稍微好了些,但两个多月的操劳使得他更加形销骨立、面容枯槁——能得步骘这样一敬业知恩的手下,实在是他马孟起的福分啊!

    “子山,如此呕心沥血,所为何故?”马超此时已经走到步骘的身前,拍着他的肩膀,用一种努力抑制的哽咽声音问道。

    “一报恩师知遇之恩,二来,是学生想为天下寒士谋个希望!”步骘躬身跪地,情真意切说道。

    马超此时却真的被感动了,这句话,让他想起了那个年过半百还身陷群狼环饲的贾狐狸;想起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用自己青春的身体为马家换来情报的姐妹;更想起了手下那些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谋士文官以及沙场上奋勇杀敌、以命相报的武将勇士。

    那些活着的,死去的,他们来到自己身边,他们所要追求的,不正是一个听上去很缥缈,很虚无的‘希望’吗?

    “马家得诸位,实乃三生有幸啊!”马超最终感恩长叹,最后更是握拳铭誓:“超在此立誓,定要以这微末之身,以全力以赴之行,创出那天下清朗、百姓乐业之世!”(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