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大楚烈帝 !
楚国这个盟约长,如今也是庞然大物,诸国定然不会自己打的死去活来,而让楚国坐山观虎斗的,最终渔翁得利,因此无论如何都会拉楚国下水。
此时熊元心里是烦躁的,熊元是真的不想在这个时候开战,一旦开战,熊元发展工商业的计划只怕要耽误好几年。
同时熊元有点火大,这他妈在洛阳歃血为盟才多久,刚满一年,天下局势只怕是又要乱起来了,真是……
难怪有记载的华夏历史,到战国末期已经有数千年,但是华夏族的主要活动范围和人口聚居地仍旧在黄河沿线,而没有扩张开来。
究其原因无怪乎,内乱太多,动不动就打仗,然后好不容易发展几年,而增长的人口就会再次因战乱而减少。
人口少就意味着无力对外扩张,这也是从三皇五帝时代到这战国末期,几千年来,华夏族的主要活动范围和人口聚居地,仍旧在黄河沿线的原因。
其实从熊元一个穿越者的角度来看,华夏族在两千多年后,之所以被西洋诸国所侵略,一败涂地,屈辱百年,也和近五千年的华夏发展历史有关系。
从华夏族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来,华夏族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北方寒冷的草原,西方是高原和沙漠,而南边又山地崎岖,多酷暑烟瘴,至于东边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这样的大环境,让华夏族逐渐没有了对外扩张的雄心,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变出来一种天朝上邦,看不上周围化外蛮夷的文化。
而华夏族本身又偏偏善于内争,因此几千年的发展史战乱不断,动辄死伤数百上千万人口,这也就造成了几千年的华夏发展史,处在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中。
华夏族人口一直不多,在四面环境皆不好,中原华夏族的大地又富饶辽阔,人口压力也不大的情况下,同时华夏族也受华夏族文化的影响。
历朝历代的当权者,很少有主动走出华夏的这个圈子,向外扩张的,这也就最终造成了天朝上国,不与化外蛮夷交流的实际状况,最终华夏族故步自封,走向了衰落已是必然。
试想,若是华夏族数千年发展史上,内乱能够少一点,华夏族的人口能够不被多次受战乱影响而大规模死亡。
华夏族人口越来越多,逐渐积累之下,华夏族的土地早晚有不够用的一天,也许那个时候统治者就需要被迫对外扩张,抢夺更多的土地,维持民众的生计,也维持统治的稳定,也不至于弄得闭关锁国,让外人来打开国门一番欺凌,经受百年屈辱。
当然这只是熊元一时气愤之下,胡思乱想的,虽然很有偏驳之处,但是也为未尝就没有道理。
如今眼瞅着战乱即将再起,而此时的楚国却根本不想打仗,一旦打仗楚国的发展势头必然又会受到遏制。
本来按照熊元原本的设想,若是能够有十几年时间发展,到时候楚国甚至于都不用通过战争手段,单纯依靠资本入侵就能将各国逼入绝境,但是现在明显没有这个时间,让楚国一点一点的慢慢发展。
尽管如此,战争可能不可避免,但是熊元觉得,自己有这个盟约长的身份在,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战争的规模。
尽可能的避免大的冲突的发生,进而波及到楚国,虽然知道这不太可能,但是熊元觉得还是有必要试一试,但是同时做好战争准备也是必要的。
熊元觉得,若是想要避免战乱再起,那么就要让燕国首先稳定下来,让燕太子顺利继位,并且对赵国和齐国施压,让他们两国有所顾忌,不会轻举妄动。
而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仅靠楚国的力量是办不到的,这就需要楚王元寻找盟友了,现在这个局面如果说除了楚国,还有那个国家最不想此时发生战乱的话。
恐怕就要首推这些年来穷兵黩武,四处征伐,最是好战的秦国了,原因也简单,秦国此时小规模动用几万人还撑得住,但是一旦再次打起规模巨大,动辄数十万人的大战,只怕秦国国内就要饿死人了。
世事无常,难怪说春秋战国合纵连横,把华夏族的兵法谋略玩到了极致,实在是熊元也不好说啥,身处其中才明白,初秋战国时代兵法谋略的厉害。
如今的局面确实是天下格局大变,一向与楚国交好的赵国,因为国家利益不同。
此时已经站在了楚国的对立面,而与之相比,近三十年来,互相征战不休,双方死伤近百万的秦楚两国,如今反而可能要走到一起了。
而原本一向以打齐国而成名于天下的赵将廉颇,如今很可能会和齐国人一起并肩作战了,而魏国,如今的魏相是信陵君魏无忌,以此人的胸中韬略,必然会选择和赵齐两国结盟,这样一来,魏国就有可能从燕国手里抢一块能够对外扩张的根据地。
如此一来,天下局势,就成了秦楚两大强国组成的联盟,对抗齐魏赵三国组成的联盟了,至于韩国,韩国实力不足,在诸国局势不明的情况下,韩国不会轻易站队,只怕会坐山观虎斗,到时候哪边即将获胜,再假借周天子的名号分点汤喝。
熊元的分析没毛病,诸国间局势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先是楚王元以盟约长的名义,发布了一篇传及天下的告示。
大概意思就是说,燕王易薨,楚王很是悲伤,燕国与楚国乃是友好邦交,同盟之国,楚国支持燕太子赶紧继位,正民心,安燕国,同时盟约长楚王元首先声明了,燕国的王位继承是燕国自己的内政问题,诸国不得干预,贸然干涉他国内政,是不道德的,是强权,是趁人之危等等的。
总之楚王元觉得,无论如何自己这篇告示发出去,算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换个说法就是大义在手,同时在楚国的使臣到达秦国后不久。
秦王稷也发布了类似的告示,表示支持楚王元的主张,而与此同时,魏王圉也在信陵君魏无忌的建议下发布了告示。
大概意思是说,魏王圉对燕王易的薨逝深表悲痛,魏王圉与燕王易乃是至交好友,燕王易身体一向很健康,如今更是在主持燕国北逐东胡的事,怎么会突然薨逝,魏王圉对燕王易的死因有疑问,作为好友,魏王圉要查清此事,而作为燕王易死后最大的受益人燕太子赧,有重大嫌疑,因此燕太子赧在查清楚燕王易死因前,不能继承燕王位,若是燕太子强行继位,就是心中有鬼,魏国将会出兵燕国,以扶立燕国正统等等的一番大义凌然的说辞。
其后赵国和齐国也先后表态并发表了,类似的告示,这样一来,虽然战乱还没有起来,但是诸国间军队频繁调动,而且接连发布告示,想要占据大义,为之后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已经是个事实。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诸国间的这场战乱已经近在眼前了,与上一次,几乎是诸国合力拒秦不同。
上一次是因为秦国数十年来不断东进,接连占领了韩国、魏国、楚国、齐国等诸国的土地,最后又在上党与赵国开战,再加上秦国实力强大,严重威胁了诸国的安全,如此一来诸国联手拒秦也就顺理成章。
但是这一次明显不同,秦楚两国结盟对抗赵、齐、魏三国,两大阵营在实力上相差不大,而且这次干预的又是燕国的内政。
也就是说,两边不管怎么折腾,最后应该都伤不到自己国家本土,闹到最后,受伤害的也只能是燕国。
而事实上,熊元也确实是这么想的,楚国可以出兵,但是楚国出兵并不是真的想要打仗,而是为了震慑齐、赵、魏三国的结盟。
熊元可以组织数十万大军北上,陈列在边境上,如此一来齐国和魏国必然不得不组织大军来防备楚国。
这样一来,楚王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楚国帮助燕国牵制了齐魏两国大半的兵力,同样秦国的想法也是如此,秦国会设法牵制赵国,但是要说真打得起来。
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是也并不能完全排除,要说齐魏赵三国要是铁了心,和燕国过不去,调集大军北伐燕国,一旦燕国真的抵挡不住,秦楚两国很可能也会不得不参与战乱了。
毕竟震慑不住的时候,那就只剩下实打实的打了,到时候围魏救赵,秦楚两国大军进攻赵魏齐三国本土,投鼠忌器之下,三国应该会撤军,想来应该能保住燕国不灭。
其实,此时的熊元甚至于有点后悔,自己穿越过来以后,为了能够利用赵国牵制秦国,确实让赵国实力大增,反而是把秦国折腾的够呛,最终让楚国从中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虽然这一度让熊元派颇为自得,感觉自己是在这战国时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天下大势为棋局,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我感觉非常牛。
但是实际上,如今真的和自己一手壮大的赵国成了对手,和被自己削弱的秦国成了盟友,楚王元才发现,要是赵国被秦国搞残了,而秦国依旧强大,以秦王稷的秉性。
继续东征西讨,攻城略地是肯定的事,到时候定然是天下六国合力地抗秦国的局面,那时候诸国巴不得燕国稳定下来,能够共同抗击秦国,也就不会出现这种干涉燕国内政,双方即将大打出手的局面了。
但是转念一想,若是赵国真像历史上一样,惨败于秦国,那楚国又与秦国相邻,到时候楚国定然是处在抗秦的第一线,只怕是局面会比现在的局面更糟糕,到时候深恐秦国伐楚,日日夜夜担惊受怕,时时刻刻在秦楚边境上陈列大军,以提防秦国,那时候只怕更惨。
而此时的燕国,如今燕国老将秦开,已经率领十多万北伐东胡的燕军返回燕都,秦开只是停留了半日,祭拜了一下燕王易,便领兵直接南下了。
同时剧辛此时也已经到达了齐燕边境,正在整顿边防,而秦开南下的目的地,则是燕赵边境,而随着秦开的南下,燕王易葬礼的完毕。
燕太子赧的登基之日也日渐临近,与此同时,诸国边境上的军队也越来越多,秦王稷调集大军四十万已经出函谷关,只是这四十万大军真正可战之兵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而这边楚王元更是恐怖,六十万楚军已经越过了淮水,其实说是六十万人,其实熊元心里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六十万认只是吓唬人的,其实只有三十万人,而这三十万人里,正儿八经的军队也就只有十万人。
剩下的二十万人里,有十几万南面抓捕的奴隶,这些奴隶本来就是在年初时就计划好的,要调到淮北,修整边防的,还有几万女**隶,按照熊元等人的计划,是北上给驻扎在这里的楚军当老婆的,所以这六十万大军实际上就是个空架子。
可战之兵只有十万人,相信秦国也差不多,虽然说是四十万,但是天下诸王应该都清楚,秦国如今哪来的粮草供应四十万大军所需啊!这些人里能有十万可战之兵就已经不错了。
而与此同时,得到消息的赵国、齐国和魏国也不得不做出应对,哪怕是已经清楚了这些号称几十万,几十万的大军水分很大,但是也不能不做防备不是。
齐王建在齐楚边境屯兵三十万,但是根据锦衣卫密报来看,撑死有十五万人,但是十五万人相比于楚国的十万人还是要多出五万。
即使如此,齐王建心里还是很发虚,毕竟在洛阳会盟时,齐王建见过楚军的声势,并且楚军的战斗力如何,如今在天下间也是威名赫赫,那是踩着秦军的尸体立起的声威。
而秦军的战斗力,在过去的数十年那是久经考验的,几乎是战无不胜,因此齐王建哪怕是已经探明了楚国军队中,可战之兵只有十万,而他调集了十五万齐军,仍旧觉得不是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