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天下节度 > zt节度使

zt节度使

作者:克里斯韦伯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天下节度 !

    度使简介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编辑本段节度使制度

    节度使制度之所以形成,是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唐均田制度的崩溃。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职业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

    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厉兵秣马击败了东突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

    着旺盛着扩张进攻的。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

    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但进攻

    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

    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最后,在显庆五年讨伐百济

    ,总章二年平高丽,达到了颠峰状态。在这段时间,征讨是由行军总管和大总管统领部

    队临时出征,事毕则解。所以杜佑说“……皆是卿相,率兵御戎,戎平师还,并无久镇

    ”,缘边都督“其在边疆,唯明烽燧,审斥候,立障塞,备不虞而已”(参见《通典

    兵典总序》),和后来的缘边重兵的节度使大不相同。

    但是从高宗仪凤年间开始,到景云、开元之际,边疆形势就逐渐生变化了。唐廷的目

    的变成了守住开拓的疆土。从七世纪时期,唐廷对吐蕃连续两次惨败,甚至在仪凤三年

    时大将刘审礼葬身青海,损失掺重。从此时开始才“少兵募,且以备边”,“且令大

    将镇抚,蓄养将士”。到了武后时期,狄仁杰更提出“边兵谨守备,蓄锐以待敌。待其

    自至,然后击之”,认为“当今要者,莫若令边城谨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武威”

    。定远以及东中西受降城都是在此时设防的。在东北方面,由于奚和契丹在6?年受到突

    厥的煽动诱惑,侵袭州县,唐廷于朔方置云中守捉和大同军镇之。特别是自奚和契丹号

    曰两蕃之后,唐廷多次调大军与战,却是每战皆北,于是更加紧的地方边区的军镇建

    设。范阳的清来军、威武军以及平卢军都是此时6续设置的。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由

    于当时唐朝内部宫廷政变此起彼伏,所以对外部军事行动和外交政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

    响。此外,就是都督府州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长足展,使他们势力逐渐强

    大起来。

    到了玄宗朝设立缘边节度使,正是这一形势的延伸。开元之际,大都护府实际上已经被

    八节度使所代替,缘边驻扎数十万镇兵。而且由于四面受敌,唐朝开始收缩战线,对东

    北少数民族契丹和奚晋封为王并进行和亲,以腾出兵力对付西面北面的吐蕃和突厥。

    而从开元25年(?)到安禄山反叛,是唐朝最难堪的时期,与周边各族四面作战:北有

    突骑驰和阿布思,东北有契丹、奚,西有吐蕃,南有南诏。虽然在唐廷与吐蕃激烈鏖战

    之秋,曾企图缓和与东北“两蕃”的关系,并于天宝四年(?)再度“和亲”,但契丹

    、奚竟杀公主而叛,盾廷始终未能腾出东北这只拳头,相反必须在那里集结大批兵力,

    屯集巨额军费,故范阳军能冠八镇之,清河粮仓号“天下北库”。其余边疆形势也孰

    不乐观,因此自开元以来,边军城镇日多,这些军镇设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行军留镇

    ,一种是派兵镇守。天宝元年时期,缘边军镇八十余处,以八节度使统之。同时,由于

    募兵制的抬头,军队素质也随之变化,军队对将领有了更多的依附性。唐初以防丁、行

    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就是这么逐渐演变,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采访使制度的设立和二使归一。

    如果把缘边节度使与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割据等量齐观,简单地看成边疆节度使向内地

    的移植,就太浅薄了。

    编辑本段唐朝节度使

    节度使之设立,可上溯到高宗景云年间。这时它所统领的军队主要还是府兵和兵算等征

    点制军队,只是当边疆上逐渐增设久镇长征之兵时,它所统领的军队素质才为之一变。

    但就其权限来说,仍基本上未过唐初的都督:“都督掌管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

    戍、粮禀,总判府事。”只是节度使作为诸军统帅,所领兵力更为广大些罢了,人们往

    往把节度使兼支度营田使看成是“有其财赋”的证据,实则不然。支度使是管军资粮购

    的事务官,“凡天下边军有支度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每岁所费,皆申度支会计,以

    长行旨为准”。支度使由节度使兼任时,一般由副使、判官主其事。屯田或营田是为了

    解决边军粮食供应问题,“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绝则没屯田,以益军储”。这种办

    法自汉代已然,不足以说明节度使**的财政权力,至多只是表明节度使仅仅有权调配

    本镇的军费开支而已,而军资的支付则必须以中央度支所定“长行旨”为准。这里就出

    现了采访使这一概念。

    采访使全称采访处置使,始置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前身是唐初不时派遣的巡察

    等使。贞观十五年,分天下为十道,朝廷巡抚使、存抚使的派遣络绎不绝,由于位轻职

    微,所以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于是在景云二年(?),朝廷设置二十四都督府,每

    个都督府相当于省长的地位,但由于考虑到权柄太重,容易造成太阿倒持的状况,所以

    这一实行办法还是搁浅了。但是由于领土内人口的急剧增加,所以在开元二十一年,关

    于设立更高一级的地方官又重新被提上了日程,张九龄奏请设立了十五道采访使,朝廷

    要求采访使“准刺史例入奏”,到开元末年,采访使的权限已经是“许其专停刺史务,元和年间方镇图

    废置由己”了。

    初期的采访使是没有军队的,政权与军权没有合二为一,一样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

    面。天宝年间采访使和节度使的区域划分并不完全吻合。常常是一个地区又有节度使又

    有采访使。但是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多元化指挥难以胜任,于是终于出现了采访使与

    节度使逐渐归一的状况。

    天宝九年,安禄山在已经是平卢节度使加范阳节度使的情况下,兼领河北采访使,终于

    可以做到一方军政财务自己一把通抓。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玄宗下令给予各道节度使

    自调兵食、总管内征,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采访使的权限已经被节度使架空。

    所以在乾元元年(?)下诏,罢省采访使,改为观察处置使。此后,这个职务例由节度

    等使兼任,藩镇的军权和行政督察权彻底合而为一。

    唐代藩镇割据的格局,到此才正式形成。

    唐节度使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曹魏景元四年?,魏军伐蜀,由司马昭指授节度。唐代也很早就用此语以明确指挥权限,如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尚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均受其节度,但尚未用作职衔。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南北朝时,刺史大都加持节都督,辖区既狭权任亦轻北周及隋改称总管。隋荆、益、并、扬四大总管辖数十州,事权很重,但只管军事。隋炀帝杨广废总管,唐初恢复,仍称都督,而自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生,必须由朝廷另行调府兵、兵募,派遣大将统率出征或备御。这些大将称为行军总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早在唐初,已在军事要地留驻部分征行军队,并每年派遣士兵轮番戍守。唐高宗、武后时期,突厥、吐蕃、契丹强盛,屡次入掠内地,战事频繁。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军、镇、守捉使是差遣的,还保留征行的组织。与此同时,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原来有行军含义的道如葱山道、交河道、昆山道,也演变为大军区的道,如朔方道、陇右道等。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高宗以后,由中央派出的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常受敕节度诸军,因而渐获诸军节度大使的名称,但还不是固定职衔。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v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成为固定军区,各有受其统属之州、军、镇、城、守捉。节度使为差遣职名,例以所驻州都督、大都督长史或都护为其本官。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例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地也相继设置节镇,增至二十余道,不置节度使处亦置防御使防御使不赐旌节多以采访使兼领。其后,采访使改名观察使,例兼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兼理军民,成为地位略低于节度使的地方军政长官。

    节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校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由于观察使是采访使的改名故唐代后期节度使例兼所在道的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遇刺史位阙,节镇常遣上佐摄职,然后报请朝廷正授。地方财政收入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送使部分常占最大份额,对朝廷保持**状态之河北三镇,甚至全无上供。内地节度使辖区虽是藩卫朝廷的军镇,但实际上往往对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

    唐末农民战争爆后,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传子孙者为十国。而五代十国境内之节度使亦多桀骜跋扈,节度使部下更多悍将骄卒,逐帅杀使之军变事件不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