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帝国将军回忆录 > 战争之外的往事 第一六三章 己巳之变(1)

战争之外的往事 第一六三章 己巳之变(1)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帝国将军回忆录 !

    1630年1月20日,崇祯二年十二月八日,腊八节。

    刚从松前城乘船回到神奈川不久,我和张峰源就被陈克敌将军召唤到江户的管理地总部。

    陈克敌将军在他的办公室召见了我。刚一进门,我便看到办公室中央摆放着巨大的沙盘模型,面积有十几平方米。根据其上的辽海的轮廓,我很轻易地看出,那是明国北京地区的模型。

    陈将军那时正和驻守江户的陆军第三团(注1)团长张家宝中校、政委马晓轶一起,站在模型前面低声说话。同时在场的还有陈将军的副官李特上校。见到我和张峰源后,陈将军朝我们点点头,示意我们去沙盘边一起研究。

    我和张家宝团长互相点头示意,陈将军便开口:“你们来了正好。这个沙盘想必你们都很熟悉,包含了明国首都、天津、辽西,以及蒙古和山西、河北的各一部。”

    “在研究沙盘之前,我要向你们通知一个消息:后金发动对明国的入侵了。”

    我抬起头看了陈将军一眼,就继续盯着沙盘上代表着关宁军的棋子。在接到冬季拉练结束的命令时,我就隐约有了这个念头。而在看到沙盘后,我立刻就明白陈将军召见我们的意图。

    事实上,每一个亲身参与过辽南战役的军官,或多或少都会知道,后金发起对大明帝国的进攻是必然的选择,因为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唯一的选择。

    后金太穷了。

    根据去年9月发布的《伪后金政权经济报告(1629年度)》(注2),后金统治区域内的经济形势早就陷入了崩溃的深渊。一斗米(约合18斤)价值12两银子,一斤猪肉涨到5两银子,一匹棉布就要10两银子.整个后金的经济差到我们的经济学家都不能想象的地步。如果没有皇太极的杰出手腕,以及他贷款从澳宋买到的一批物资,后金早已如历史上那无数个被中原帝国的经济封锁摧毁的蛮夷政权一样,因为没粮食吃没衣服穿而分崩离析。

    但饶是如此,后金依然陷入了不采取行动就活不过1630年的绝境。皇太极在一封写给朱鸣夏总督冕下的信中——这封信在1645年解密并公开——直言,后金政权已经无法养活它的底层民众,即使那些都是分了土地的女真真夷。那些在往日里靠暴力压榨汉人包衣的女真老爷们,从来就不会种地。在失去了用来做牛做马的汉人奴隶后,前奴隶主们顿时发现,肥沃的黑土地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只能从中收获野草。

    嘿,多讽刺。在大明帝国面前不可一世的女真集团,他们本身的生产力赫然是0。不依靠贸易、不压榨汉人,女真人们根本不能生产出一粒米、一匹布。他们是完全的剥削阶级,一群只会毁灭而不会创造的寄生虫。

    话说回来,在这样严酷的困难面前,皇太极和他的亲信们只有一条路

    可以选,那就是继续抢劫。

    那么,到底抢劫那里能搞到生存物资呢?向东是朝鲜,向南是澳宋,向北是蒙古。这三个方向,前两个去了就是自寻死路,第三个又实在太穷,靠科尔沁部是根本不可能养活几十万女真人的。于是,整个辽东的目光都投向了西面的大明。

    “抢西边!”建奴们这样呐喊着。

    在皇太极的亲自策划和领导下,后金在公历11月就开始了空前规模的战争准备。在皇太极政变后发起的改编中,后金将每个牛录的体量从老奴时期的300名16岁至60岁的男子,压缩到180名。靠这样的朝三暮四的文字游戏,后金扩充到了300个牛录,每个牛录能提供70名披甲人。在整编完成后,伪后金政权除了蒙古族军队,还有大约2万2千名披甲真夷部队。

    为了完成此次极端危险的军事冒险行动,皇太极从每个牛录抽调了15至20名不等的白甲,组成了人数达到5000的白甲旅——他倒是开始学习我大宋的军事编制了。还有大约3000名披甲人随军行动,不单独编制。其余的披甲人则分散在辽西一面预防关宁军的进攻。至于辽东和辽南方向,皇太极已经放弃防守了,直接把虚弱的腹部对准澳宋,大约是遇到我军进攻就直接亡国拉倒吧。

    除了白甲军,后金还抽调了超过1万5前名无甲兵随军行动,像过去打辽西一样推着手推车,准备把在关内抢到的东西运回辽东。他们不直接负责战斗,但必要的时候也会穿着棉甲上场——我相信这些无甲真夷能打垮两倍人数以上的明军。

    “两万三千真夷啊。”在我们看完了情报部门的报告后,陈将军站直身子,双手捶了捶后腰,笑道:“比总督区总参谋部在秋天做出的预测还要多。”

    “还要加上蒙古人。”张家宝说。

    他用教鞭指着朵颜一带:“蒙古人肯定会参与对明国的抢劫,他们现在也很不好过。”

    “去蒙古救人的小伙子们干得太卖力了。”陈将军看着代表蒙古部落的帐篷标志,脸上的笑容依然未改,“打跑了林丹汗,又把蒙古人的牲口抢劫了一遍,蒙古佬家里也没余粮啊。”

    “李中校,你觉得后金会怎么走?”他突然点了我的名字。

    我想了一下,接过教鞭,从辽东缓缓移到位于山海关北面的朵颜部:“我判断,后金军会绕开袁崇焕的宁锦防线,走蒙古抵达朵颜。在途中,皇太极应当会和三十六部蒙古(注3)汇合,我猜测他能得到不少于一万名蒙古人加盟。”

    “可能的越过长城的地方,我认为是喜峰口、大安口。”我将教鞭指在遵化县,抬起头看着陈克敌,“这里,我相信会是第一座被攻陷的关内城市。”

    陈克敌定定地看着我,然后抚掌:“很好。现在,请讲讲你的理由。”

    我这么判断的理由很简单(除开我真的“知道”后金会走哪条路外),因为后金做的每个决策,都必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就是穷。后金现在实在太穷了,他们严重地缺少粮食。至于银子,凭借着统治辽东一代人的时间,多少还能从牙缝里挤出点东西来。

    我认为,后金不可能靠自己筹措到能供军队走到明国境内的粮食。而要买粮的话,澳宋不可能顶着国内的压力供应一看就是要拿去侵略明国的军粮。那么,后金再次面临只有一个选择的情况,那就是找袁崇焕买粮。

    真是荒谬!后金竟然要找大明帝国的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关宁军团的军政一把手袁崇焕买粮,还是用来给侵略大明腹地的军队食用的军粮!

    连架空军事小说家都不敢写的剧情,真的能够发生。在去年春夏的时候,后金就出现了严重饥荒,那时候袁崇焕不但不勒紧针对后金的粮食管制,反而在大量地向朵颜部和其他蒙古部族出售粮食,这些粮食中的很大一部分就被转手到后金去了——我军在新金就缴获了印有关宁徽记的粮食。

    如果袁崇焕本人和他手下的情报人员没有全部罹患痴呆症的话,那么,这种大规模的输粮行径,肯定得到了袁崇焕本人的认可,至少也是默许。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既然皇太极敢实施数万人的长途远征,他定然有把握从袁崇焕那里搞到粮食,这是合情合理的推定。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往前推理,就能得出结论:皇太极行军的路线不会离关宁军太远。

    既要保证粮食运输的距离不远,又要方便高效地侵入明国的腹心,还要能汇合蒙古部落。于是,皇太极的选择又变得极少了。

    “蓟镇。”教鞭指向挨着喀喇沁蒙古的地方。

    “喀喇沁蒙古旁边就是蓟镇。把军粮放在那里,等后金军队入侵明国腹地的时候就直接可以用了。”

    陈克敌微笑着听完我的讲述,他的副官李特上校也笑着说:“果然,除了袁崇焕,所有人都知道建奴要怎么做,要怎么走。”

    “袁崇焕也不一定不知道。”陈克敌终于开口。他用教鞭抵在喜峰口处,轻轻一推,便把喜峰口处的边墙推开一个小口子。

    “再好的边墙和堡垒,终究也是要靠人去守的。”将军将教鞭丢下,拍拍手道:“好了,年轻人们。现在和我来吧,日本管理地的参谋部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去进行关于后金的战争推演。推演的前提条件,就如我们所认为的,‘袁崇焕是叛徒’。”

    注1:国防军陆军第三团原先驻扎琉球,秋季时被调遣至江户。

    注2:中国总督区国安局经济调查处报告。1645年解密。

    注3:所谓“36部蒙古”,我怀疑是虚指,不一定真的恰好有36个蒙古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