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断刀客文集 > 小议乡愁文学

小议乡愁文学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断刀客文集 !

      自古以来“乡愁”就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母题。中国古代文人那种对故乡的依恋与彷徨,感觉上比对男女之间的爱情还坚贞。时至资讯和交通都已经颇为发达的今日,中国的“乡愁文学”却似乎不愿与时俱进。明明只须花上几个小时就能够轻松地重回故乡的怀抱,许多中国文人的笔端还是非得创造出“少小离家老大回”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喟不可,似乎不这般感喟一番就对不起祖宗、就是忘本似的。

    对故土的怀念,是全人类共通的、乃至于动物都具有的感情。但对故土的眷念到如此程度的,我看除了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别无二家了。

    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天生就对“故乡”这个概念有超乎寻常的情感反应吗?

    传统中国是一个扁平的农业社会“国”与“家”同质同构,所谓“国家”不过是“家族”的放大和延伸。我们可以把传统中国看作是由大大小小的宗族(家族)社会组成的国家,个人与国家政权之间缺乏类似西方的、各类型相对独立的社团组织(中间组织)。

    传统中国的中央政府只要完成征收捐税、维持和平、维护正义等三项最重要的职能,一般与普通老百姓很少有什么关系。而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往往也终结于县级,只要不出什么特别大的乱子或纠纷,国家行政力量都不愿介入乡村生活。所以,传统中国的乡村实际上是某种程度的自治世界。

    韦伯也认为,中国的宗族(家族)的社会学作用在于:它既是最小的行政管理单位,也是一种经济合股方式。因此,传统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与国家政权最多的实际的切身联系是发生在当地的宗族(家族)社会中的,和普通老百姓具体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多数公共事业也往往是由宗族(家族)发起和管理的。当地的宗族(家族)才是传统中国真正的政府。

    以宗族(家族)为中心的经济联系远不止只在当地运作。传统中国的同乡会遍布全国各地(以京城和省城为最多),为各地考试、经商、游历的同乡人建构利益网络或提供利益保护。这些同乡会的运作模式仍是原籍宗族(家族)社会的翻版和变通。――当今中国各级县市的“驻xxx办事处”和各类学校的“同乡会”仍有相似的味道。

    所以,表面看似单纯情感的“乡愁”背后其实隐含有深厚的利益涵义。

    宗族(家族)制度对个人的精神管理则是礼教,礼治秩序的一大特点就是泯灭个体的个性。构成传统中国最小的社会单元不是个体,而是家庭。个体只有作为家庭的一部分、作为家庭的符号才有社会存在的意义。宗族(家族)制度不承认个体的独立价值,它要求、并通过各种严密的物质精神手段,使全体成员始终处于“未成年”的状态。

    农业文明本身就有内在稳定性的诉求,这催生了“安土重迁”的风俗。与之相适应的儒教作为传统中国基本的意识形态也突显重守成轻革新的文化特征,反对和限制社会成员的流动,在行为标准上把一切背井离乡的举动都看成是不得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一切,塑造了中国独特的“乡愁”和“乡愁文学”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故乡恒久强烈的感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依赖。这种依赖从心理学角度观察,非常类似于儿童对母亲的依赖。——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人会毫不犹豫地把故乡比喻成母亲的心理机制。

    “乡愁”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发扬、积淀,早已嵌入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底层,成为文化遗传的基因密码,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本能化的情感之一。

    分析“乡愁文学”的历史文化渊源不是为了取消,而是为了改造。过去是现在和将来的逻辑起点,面对开始工业化的今日中国“乡愁文学”有责任厘清自身可能存在的利弊发展。

    “乡愁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向上的发展是个体可将“小家乡”概念升华为“大家乡”概念,将个体对某个特定地域的深挚爱恋扩充进化成对整个民族、国家的深挚爱恋。

    我不知道喜爱写“乡愁文学”的文人会不会误读当今中国政府大力宣传“故乡情”和“乡愁文学”的政治意图,我认为政府的如此作为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权宜之计,是出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扩大国家利益的政治考量。中国政府就是希望中国人(特别是政权控制力范围外的中国人及华裔)传统的“故乡情”越来越走向国家化,这的确对中国的现代化整合十分必要。

    “乡愁文学”向下的发展则会对民族、国家利益构成威胁。向下的“故乡情”极容易配合中国人“自我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容易发展成“乡愿”遍地的文化现象。

    所谓“乡愿”徒以地域的归属划分立场,不问是非,党同伐异。它损害社会正义,污染民族精神。只可惜,今日中华大地,各地域、各阶层、各行业依旧可见“乡愿”不断啊。

    向下发展的“故乡情”最极端、最可怕的后果则是可能出现“分离主义”的倾象,在当今地区经济严重不平衡、国际反华势力猖獗的背景下,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和杞人忧天。

    中国台湾至今仍有“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群体差别和群体冲突,台湾省的独立运动尽管有很复杂的历史、政治原因,但中国传统的“故乡”观念的恶性演化也是为独立运动推波助澜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基础。

    每每欣赏中国文人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风一雨所表达的澎湃激情或醇厚醉人的幽远温情,我感觉我们中国人也是情感充沛的民族,真的希望“乡愁文学”一路走好。

    0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