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天行有常 !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董太后呢她那一系的人具体代表是董重、宦官和何进的人在无限地撕逼,所以一个月了居然还没人正常做事。
刘辩也知道重大的命令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布的但是他都已经登基一个月了,还被人像傀儡一样操纵在手里只能看着人家打擂台,心里是很委屈的。
刘辩:宝宝不开心了,宝宝要有小情绪了!
刘辩是正统的皇帝上一世的时候他被董卓废黜还有人呼吁要讨伐董卓,重新确立正统也就是将他重新迎立为皇帝这也是刘辩直接被鸩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还是他登基了这么久,却一点建树都没有的情况下呢!
而这辈子刘辩当然要从登基之初就当一个好皇帝。
何进主要想要握住军权因为骠骑将军董重和上军校尉蹇硕的存在刘辩也不会削弱何氏太狠的,更何况,私底下被他倚为心腹的曹操虽然仗着自己是袁绍的发小,自身能力也不俗站稳了脚跟,但是上头除了蹇硕、何进还有袁绍这座大山压着刘辩只能把曹操作为一张底牌不轻易动用。
所以说,刘辩只能先给士人卖一些好,让他们感受一下,现任天子和先帝不是一路人。
在拉拢人方面,刘辩需要学习一下董卓,要不是他大逆不道地废黜了刘辩的皇位,就冲他改立刘协为帝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让自己的名声更好听,而采取的召回当年受党锢之祸等祸事牵连之人及其家人,还有善待、征召名士等手段,就能让朝中不少大臣对他产生好感。
而现在,这些事由刘辩这个皇帝做出来,就更是刷足了好感度。
何进和董太后在打擂台,何太后是支持自己的亲生儿子的,党锢之祸有两次,刘辩召回的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党人及其家人。
他身为人子,却在登基之后不久就改变父皇的政令,虽然先帝的谥号是灵帝,基本上是个公认的昏君,但是刘辩这么快就开始召回那些士人,让他们在大加赞叹的同时,无形之中,又给名声臭得不能再臭的泼了一身脏水。
而刘辩的行为之所以在何进那里快速地通过了,除了这是一个赚名声的好机会以外,还因为他能够借此机会,打压董太后一系。
灵帝是个孝顺娃,再加上母子俩当初只是列侯之家,乍然入继,等到桓帝的窦后没了以后,在董太后的唆使下,出现了皇帝亲自卖官的奇景。
史书记载道,“及窦太后崩,始与朝政,使帝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也就是说,灵帝走上后来一系列荒唐的不归路,都要“归功于”董太后。
也没见前代的几个皇帝因为被宦官蛊惑,就卖官鬻爵,填充的还是自己的私库啊!
灵帝已经死了,再怎么说,也是先帝,死者为大,既然他的谥号都定成那样了,起码在刘辩、刘协这一代,还是不宜多提他的。
所以,背锅的人就只剩下了一个,董太后。
党锢之祸中受牵连的士人无数,朝中同情他们的为数不少,刘辩新君继位,就宣布召还那些人,还消除了他们的罪名、进行赔偿,可以说,不只刘辩的声望值在士人中间刷高了,就连何氏的声望也好了不少。
最起码,现在明面上当政的还是何太后啊!
所以说,在何进提出要将董太后送回河间国的时候,没多少人吭声。
刘辩:真的是尴尬了我的奶奶,你的人缘到底是有多差啊!
其实这也不是董太后人缘差不差的问题,这完全是因为朝中的一众大臣被灵帝这个作逼把信心都给作没了。
当年,尚且年幼的灵帝被选为桓帝的后嗣入继大统,人人都抱着美好的期许,指不定新任天子就能带领大汉走向巅峰呢?
结果前有宦官进谗言,后有董太后不靠谱,把好端端的一个天子教成了卖官鬻爵的“商人”,士人们表示他们很痛心啊。
而第二次党锢之祸,不只当时牵连了许多人,后来有人为“党人”说情的时候,又被下狱论罪,一直到现在,党锢之祸还是许多士人心中不可避免的伤痛。
士人们心中,不是不怨恨的。
而现任天子甫一登基,就宣布召回党人,可以说,妥妥儿的明君苗子,和当年灵帝的评价完全不一样。
灵帝是天子,也是士人们同意了以后才选出来的,要不然,宗室浩如烟海,怎么就选上他了呢?
不能承认灵帝天生就不是当天子的料,要不然,士人们就是打自己的脸,所以,灵帝长歪的锅,除了宦官们要背以外,剩下的都被甩给了董太后。
十常侍里,有几个原本是和何皇后走得近的,和何进的关系也不错,但是到了刘辩登基,除了暗地里属于他那边的人的毕岚,剩下的都不受重视,而明面上,整个十常侍群体都失宠了。
刘辩提拔了几个属于新嫩的宦官,但是就连原先一直跟在他身边的王安,也只不过任了小黄门之职,可以说,在士大夫们的眼中,现任天子脑子还是很清楚的。
外戚和宦官的撕逼,现在在许多人眼里也已经进入到了尾声,不少人都把董太后会不会回到河间国看作是双方斗争的焦点。
宦官们狗急跳墙,大概是因为刘辩不想让这辈子的亲舅舅死得太早,以至于董卓入京,特意传了消息给何进之后,让他万分警惕,轻易不会只身入宫,所以宦官们只能选择重演当年灵帝入继不久发生的旧事,挟太后与天子外逃出宫。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就是因为朝臣想要诛除宦官,结果宦官们挟天子与太后出逃,后来又巧舌如簧地说动了天子与太后,以至于想要诛除宦官的朝臣们反而自身难保。
上辈子有过一回经验,没想到这辈子提前上演了这么一出的刘辩很淡定,作为西园校尉之一的蹇硕能动用的人手就是当初招募的那一批壮汉,而八校尉里的典军校尉曹操属于刘辩的自己人,最基本的安全还是能够保证的,而且因为何进主要针对的目标是太皇太后与蹇硕这两位“渤海王”的坚实后盾,十常侍们选择观望,并没想狗急跳墙。
何进知道自己现在的地位无可动摇,主要是因为自己是现任天子的亲舅舅,要是天子换成了渤海王刘协,骠骑将军董重得势不说,除非何进造&p;p;p;反,否则何氏一族迟早会被一网打尽,就像当年的窦氏一样。
大将军对营救天子如此上心,而生活在天子脚下的这一批军士,对于代表着数百年来刘汉威严的汉家天子也是极为敬畏的,于是,很快,刘辩就回到了宫城之中。
在刘辩专门发旨表示“诸军健士,朕之子民,纵有不当,乃为上军、骠骑所惑,罚其半载帛帑,充入国库,不以论罪”以后,所有人都对蹇硕和董重的死没了意见。
刘辩很高明地将这一“宫变”事件中蹇硕、董重手下的人都摘了出来,只是罚了半年的钱,所有人都感恩戴德,就是士人也都认为这是刘辩仁慈的象征。
更何况,和灵帝卖官以充实自己的私库不同,刘辩罚来的钱都是放入国库之中的,也就是说,是给朝堂诸公规划使用的公款,纵然数量不算太多,但也让人称叹。
而这一切发生的前提,就是刘辩认为所有事情的罪魁祸首只是两个人,上军校尉蹇硕和骠骑将军董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得利者,还是脱罪者,乃至于为“宫变”而义愤填膺之人,都只希望蹇硕和董重两个人快点死,只有他们死了,刘辩所说的一切才会板上钉钉,再也不会改变,那些“宫变”的参与者不会再战战兢兢,担心天子翻脸不认人。
蹇硕和董重两个人相当于遗臭万年地死去了,虽然何进将他们一同下狱、处死的方式不太友好,但是没有人注意这些。
他们注意的,只有太皇太后董氏该如何处置。
董氏: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说白了,太皇太后只是一个妇道人家,当年灵帝入继,她的娘家也跟着得势,可惜她哥哥董宠得意忘形,很快就因罪被诛了,只剩下一个董重能作为她的娘家帮手。
若是灵帝还在,那有个孝顺儿子的董氏当然不用发愁,但是现在不是一位天子一个妈了吗?
刘辩对外功夫做得还不错,私下里,士大夫都知道“天子为祖母与母后据理力争”的小故事,就连百姓们也都在传,现任的天子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虽然孝顺的对象不是那么好,而且皇太后何氏还不同意。
但是,生活在宫中的董氏能感受不到天子对她若有似无的漠视吗?
董太后是生生把自己给吓死的,官方的记载是“忧惧而死”。
托老刘家影帝功力的福,天子哭得特别伤心,嗯,就跟死了爹一样伤心。
按照规矩,董太后应该停灵数日,然后再葬入慎陵这里的慎陵指的并非和帝刘肇的陵寝,而是灵帝给父亲刘苌追加的陵寝名但是,太后死前充分表达了她对儿子灵帝的怀念,再加上孝仁皇刘苌已经入葬不知道多少年了,再大张旗鼓地开启陵墓就是惊扰先人,刘辩选择了将董太后与其子灵帝合葬。
大臣们其实没意见,因为董氏好歹是先帝的生母,大老远地把她送回慎陵,阵仗一定不会小,耗费民脂民膏,而且中间可能会有危险,要知道,黄巾余孽还在作乱呢。
但是这中间有个问题,就是董太后和先帝合葬,灵帝的原配宋皇后已经被废黜了,这也好说,但是现任的何太后死了以后该怎么办?
刘辩很淡定,他登基以后,陵墓也已经开始选址了上辈子根本就没怎么修他就被废了,也就没有用到,更别提他后来还被葬入了赵忠墓里头,简直不堪回首他发旨,表示可以再开一个墓室,帝后合葬的规制,再开一个,形成三角形,用来葬他的母后。
说句不客气的,按照年纪来看,刘辩死得一定比何氏晚,也就是说,和何太后死后葬入刘辩墓中相比,等到数年之后她薨逝以后,再度开启灵帝坟冢就有些大动干戈了。
何太后自己是没意见的,和丈夫相比,对自己孝顺非常的儿子才是依靠,而且灵帝的文陵里葬着刘协的生母王美人,再把董太后臧进去,何氏再去里头凑热闹的话,那真的就是死后也要膈应自己了。
于是乎,大汉最奇葩的帝陵入葬组合出现了,皇帝死后合葬的对象居然是他的母亲。
刘辩目无表情地想着,他爹以后可能会被评一个妈宝男的称号。
呵呵,因垂丝汀。
董太后没了,灵帝也要入葬了,这个时候,何太后要给渤海王刘协找不痛快了。
太后冠冕堂皇地表示,渤海王你就藩有点远了,但是去给先帝守陵倒不算太远。
刘辩:妈啊,你真是我的亲妈,这么快就给我找刷声望的机会啦!
于是刘辩开始袒护自己唯一的兄弟,不仅带着人同吃同住,还光明正大地表示弟弟还小,还需要人照顾。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刘辩是养在宫外史道人那里比较多的,剩下的几年里,和刘协的接触不算多,之前没有他们兄弟俩特别好的消息出现,但是也因为他们俩除了一同学习的时候几乎没怎么相处,也没人能说刘辩和刘协的关系不好。
而且,就算弟弟有可能抢哥哥的皇位,哥哥也可以不计前嫌啊,惠帝刘盈和赵隐王刘如意的例子难道被狗吃了吗?
大汉朝臣们纷纷表示,这么一位天子,比起前面两代的天子来,简直就是暖心的小天使啊!
要是刘辩的父皇是高皇帝刘邦,或许他会被比成渣,但是谁让他的父皇是不靠谱的惠帝,在父皇的对比下,刘辩简直就是上天派给大汉的救星,简直小天使有木有!
具体的例子,可以参照明朝的明成祖朱棣和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一个在位时间连一年都没有满的皇帝,因为登基之后一反其父对文人士大夫的严苛,竟然被谥为仁宗,明人比较明朝的明君的时候,还将明孝宗这位公认的中兴之主的庙号与之相比,表示要不是仁宗这个庙号已经被朱高炽用了,明孝宗朱佑樘其实也能用仁宗这个庙号的,由此可见仁宗庙号有多难得。
在个人品性方面表现出众的刘辩还给予了不少名士以高位。
这个时代基本已经出现了魏晋时期对世家名士的追捧,再加上许多有才有名的人品性一直为人所敬重,任其为高官,不仅不会有人说刘辩坏话,反而那些世家大族会称颂刘辩的英明。
朝中那些名士的职位,许多人本身就不低,何进也不能说什么。
就算何进是武夫,他也是追慕文士的呀,粗人总是崇拜文化人的嘛!
剩下的一些名士,是辞官归隐又看刘辩表现不错而受诏的,也就是说,他们原先的人脉基础肯定不能和现在的何进比,知道这些人不能威胁自己,只是面上摆着好看,何进更不会阻止刘辩了。
一时之间,朝中居然也出现了党锢之祸之前“众正盈朝”当然,这里的众正盈朝并非讽刺明末党&p;p;p;争时期东林党全面得胜后的情况,而是真正的赞颂的情况,仿佛大汉马上就要再次中兴一样。
这个时候,朝臣们倒觉得天圣这个年号取得很好了。
当然了,中平这个年号刘辩没有改,而是选择在次年进行改元,也就是说,虽然他的年号已经取好了,但是还没有开始正式使用。
要是他这辈子还像前世一样在位不逾年而被废,那就真的没什么存在感了。
刘辩登基八个月后,开始正式使用天圣年号。
天圣元年,新君改元后,就是长达七日的年假,年假过后的望日大朝,刘辩正式提出,要各地诸侯入京朝觐。
这一条针对的不是大汉的皇亲国戚,而是手掌兵权的州牧、将军。
上辈子的何进为了诛除宦官,也曾经这么干过,但是刘辩的命令和何进之令不同的地方在于刘辩是天子,他让那些人入京朝觐,就代表着他们不能带兵前来,否则就是有谋逆之嫌,而何进召四方边将入京,诸如董卓等人可没少带人来。
这是一条看起来很不错、对巩固朝廷权威很有帮助的诏令,然而,最先提出反对的居然是刘辩的亲舅舅何进。
不知何人向何进献策进言,道是天子对他不信任,反而更加倚重车骑将军何苗,如今又要宣各处列侯入京,怕是看不惯那些手握兵权的人,要动手,仔细想来,天下掌兵马最多、对天子的威胁最大的人是谁?
而何太后身边,那一群依然活跃的宦官似乎又是另一个佐证。
刘辩被坑得一脸血。
他都不惜和何家再度联姻,承诺娶何进的亲女儿为后了,居然还被坑?!
他留下那群宦官与何进相互对峙,现在看起来形势都还在掌握之中,何进怎么就突然掀桌子了呢?
何进以许多列侯、关内侯譬如董卓、皇甫嵩等有军功又领军之人乃至宗室都要抗衡黄巾余孽,若是贸然上雒,黄巾再起,又当如何为理由,阻止刘辩诏人入京。
刘辩:舅舅啊,你为什么是我舅舅?